快速导航×

泛亚电竞金融行业及证书的那些事儿(上篇)2024-04-12 20:48:24

  作为一个集齐了CPA、律师和CFA三件套的考证爱好者,我在知乎上经常看到很多人纳闷于哪个证书分别对应什么内容、哪个更难,也有感于很多知友在职业规划和考证方面存在疑惑,所以干脆写一篇专门的文章,说一说金融行业及相关证书的那些事儿。上篇主要阐述如何考虑证书对于从事金融行业是否有用、在哪些方面有用,下篇则会对比较“常见”的金融证书分别做些偏个人色彩的介绍和点评。

  很多知友此前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很多金融企业招聘会优先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难道不是财会类证书吗?”那么首先我需要大致介绍我国当前金融行业的主要机构及它们扮演的角色。这部分为了便于理解,有部分是我自己的简化,对于金融已经比较熟悉的人可以直接略过。

  金融行业中的主要经营主体: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以分业经营为主的架构,不同的机构分别从事相应的业务,主要类型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基金、私募投资、信托公司等。出于防范风险交叉传染的需要,即使是听起来业务非常综合、包揽万象的平安、中信、招商等,虽然名字后面分别有冠有“银行、证券、基金”等,但其实是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分别设立不同的公司来分别经营不同的业务。

  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结合分业经营的金融架构,我国也采取分业监管的模式。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现在是“一行两会”,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它们的派出机构。其中人民银行更专注于宏观方面的监管,而银保监会、证监会负责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

  金融行业的服务机构:在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评级机构等为它们提供服务,当然,这仅是这些机构的其中一部分(但可能是最赚钱的)业务,并不是专门服务于金融业。

泛亚电竞金融行业及证书的那些事儿(上篇)(图1)

  金融行业虽然有不同的业务,但是大致说起来无非都离不开“钱生钱”,只是这“生钱”的方式有区别罢了,在此撇开五花八门的新玩法,先说最传统的业态:

  银行主要是靠吸收储户的存款、放出贷款;基金、信托泛亚电竞、私募投资等主要是接受资金方的委托,对其财产进行投资运作;保险对于投保人来说是特别的“以小撬大”的获取保障方式,泛亚电竞官方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依旧是获取保费进行投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偿付。

  券商的业务可以再细分为自营、投行、咨询、经纪,其中自营是券商用的自有资金“钱生钱”,而投行、咨询、经纪其实都是帮客户“钱生钱”的过程——在投资银行业务中,客户需要发行债券或者股票来募集资金,并购其它公司,券商会在其中提供服务;咨询是在客户投资的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分析、预测、建议等;经纪是代理买卖,即普通投资者平时买卖股票的时候都不是自己想买就买,而是必须通过证券公司来代为购买和出售的。

  于是乎其实可以看到在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干三件事:找钱、投钱、客户找钱投钱过程中的服务。而在内部支持这些岗位的还会有财务、风控、内审等职能。

  这三件事的专业度和难度差异是非常大的,其收入来源也因此不一样。可以想象,一个完全没有金融知识但口才好的人去拉存款或者销售基金(找钱)照样可以盆满钵满,但是从事管基金(投钱)和证券分析、并购顾问(服务)的人没有专业功底、职业素养和优秀履历是难以说服和服务客户的。

  所有的行业其实都会有追求利润的驱动力,但在金融行业里有三个尤为关键的特点:

  虽然第一点在近年来似乎出现了扭转,但瘦死的骆驼毕竟还是比马大,而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就导致即使是所有公司都有的财务行政等岗位,薪资也会比其他行业高。而以上三个特点联合导致了金融的关键岗位专业度相对较高,且对金融行业必须采取特许经营的准入管理,即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开银行、开证券公司,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尤其是,即便允许开业,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必须看得非常紧,强调风险控制,以免它们利用别人的钱铤而走险,比如疯狂加杠杆,赚了是自己的亏了是客户的,甚至还可能引发系统性。

  在第一部分已经讲到,金融行业不仅专业度要求较高,而且接受着较为严厉的监管,因此,有些证书是作为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门槛、有些证书则是作为专业人员具有某方面水平的证明;此外,作为一个“来钱快”的行业,很多人都会想挤进去,那么证书就是给自己镀金加分的其中一种方式。

  关于证书,官方有自己的分类,即经国务院同意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对人员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两种,两种职业资格又分别下设准入类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资格。

  然而,这仅是经过多次改革之后当前国内证书的分类方式,且从名字上难以明确区分其性质和特点。为了便利后续的分析、也方便知友判断某个证书是否与自己的需求相匹配,我按自己的理解将证书分为从业类、职称类、注册类、认证类四种。如下图所示:

  从业类:顾名思义是从事某类行业的“门槛”级别证书,目前主要有证券、期货、基金三个证书。原本基金是作为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专项业务类的其中一项,后来也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考试,并从2015年起开始首次考试,虽然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面没有出现它的身影,但是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九条规定“基金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基金从业资格”,因此也就成为了基金从业人员必备的一个证书。

  职称类:职称类考试原本是起源于技术职务评定、并将工资待遇等与之进行挂钩的制度,现在则更多是一种专业技术水平测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其中初中级通过考试即可,高级还需要进行评审。和金融、财会较为相关的主要是经济师(分为工商管理等多个方向,其中有金融专业和保险专业两个方向)、银行专业人员职业资格、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

  注册类:一些职业由于所担负的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到公共利益,因此国家实行严格的准入控制,比如教师、医生、律师等。该类型资格采用的是注册登记制度,即在通过相应的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后,要在规定的实现内到指定的注册管理机构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超过规定的时限不注册登记,证书及考试成绩就不再有效。注册会计师、律师即属于此类。对于注册会计师(CPA)和法考感兴趣的,可以戳下面的卡片领取通过方案+高质量资料:

  此外,由于该类职业关系重大,即使注册登记了,该类证书也分为“执业”和“非执业”两种。例如根据相关规定,必须在会计师事务所中从事审计工作2年才能成为执业注册会计师,而一旦连续1年未从事审计工作,就必须转为非执业注册会计师,也就不再具有审计报告的签字权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签字权”,可参见最后面CPA证书的单独介绍)。

  从这个角度说,在2020年底前被从准入类调整为水平类测试之前,保荐代表人虽然甚至没有单独进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但是因为保荐人制度和管理方式,反而更像是一个注册类证书。

  认证类:最后一种是水平认证类考试,顾名思义是证明持证者具有一定程度专业水平,并不必然和从事该类工作的资格联系起来。这种类型的考试国内、国外都非常多,因此按照偏重金融或财会分别列在了图里。

  尤其在这里需要特地指出的是,可能跟大众印象不太一样,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本身并不是一个从业证书、也不是一个执业证书,即没有规定说要有CFA才能从事基金经理之类的职业。不过为什么它还能这么“火”,我想等下篇单独提到它时再具体介绍。

  首先要强调的是:考证不是“万能药”。我在知乎或者其他地方都看到很多人抱着通过考试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比如说凭借CPA或法考等证书在职场获得突破升职加薪、或者在30岁左右零基础转行。

  虽然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因为毕竟有人确实是做到了,但一方面这些人甚少注意到其实很多路径都能达到这个效果,而考试对他/她来说不是最高效快捷的一条;另一方面,可能过于寄望于证书的神奇效果,辛苦考出来却发现不尽然如此,失望还是小事,浪费的时间精力和磨损的家人关系却难以弥补。

  因此,无论选择考试的原因是什么,都先建议明确清楚自己的目标,盘点自己现有的状况和这个证书与该目标的匹配程度,全部指望在一个考试是不现实的。

  此外,在培训机构的怂恿之下,很多得等到毕业才具备报考资格的大学新生都对CPA、CFA跃跃欲试,并早早花费了昂贵的培训费,这也是不值得鼓励的:

  一来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普遍一般,培训费负担很重;二来可能过于寄望考试,用人单位看重的实习、绩点、学生工作等其他加分点就会因此被忽略;三是这些考试经常变换考试大纲,提早学习未必是一件好事,先入为主、形成固有印象难以扭转反而会对应考形成障碍。

  1.快速补足专业知识短板。从第一部分的分析其实也看到了,整个金融行业其实是很大的范围,各细分行业中又分别有前中后台不同的岗位角色,所以从事一个岗位的工作并不需要完全掌握金融学的所有知识。泛亚电竞官方尤其很多人原本并不是金融专业出身,但是想要转行,这时候,作为一个零基础的人想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知识并获得招聘方的认可,考一个证书是不错的选择。

  2、为个人简历加码增色。这得取决于该证书和应聘职位的匹配程度,毕竟除了从业证是门槛、注册证是必备,用人单位并不需要应聘者的证书来装点门面,主要还是通过持有的证书来判断这个人已经具备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此外,用人单位看人是综合看的,背景、资源、学校、学历、经验、能力、证书甚至长相都是考察的一部分,顶多可能因为公司的风格或者招聘者个人偏好而有所偏重。

  知乎上经常有人怼证书没用,说“反正也拼不过有背景/资源/学历”,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即你得把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做好了,然后才谈得上其他。另外,就像那个“两个人在森林里面一起遇到熊”的故事,通常那些条件顶尖的人,也轮不到你去跟他们同场比拼,很可能竞争对手都是水平差不多的人,这时候多一分条件就多一分胜算。

  3、有志于特别行业或岗位。从业证这种必备的就不说了,此外还有诸如上海证券交易所校园招聘对会计类专业的要求是“一般应具有CPA或ACCA等资格证书”、法律类专业的要求是“原则上应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而且,“若暂未通过,须在入所3年内通过相应考试”。

  又比如说,很多人都想考公务员,也都感觉近年来竞争越发激烈、上岸艰难,但是有的岗位报名条件要求必须取得某证书,一定程度上就缩小了竞争对手的范围。如图所示,2021年证监会发行管理部招考即要求取得注册会计师全科合格证书或者律师资格证。这很能理解,毕竟发行管理部自己监管的对象是投行,而投行很多人就持有这两个证书之一甚至兼而有之。

  4、享受人才补贴或个税优惠。很多大城市对于人才是会发放补贴的,而这个“人才”的其中一个认定方式就是持有相应的证书。此外,对于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的证书,是可以按照继续教育专项附加信息申报个税扣除的,所以简单的考试可以考来省一些个税。

  不过需注意该政策一年只能享受一次,而且是证书获得的年份当年申报,因此如果目标是省税,没有必要一年考多个考试。而且,由于能够节省的个税金额等于3600元×个人当年的最高个税税率,因此在年工资收入尚低的时候考意义不大,不如等工资高了再说。

  还要提醒的是,小心考试综合症。其实相比出身、爱情、健康等等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考试已经是相对“取巧”的一件事了:有什么工作是做到60%就可以的?又还有什么情况在需要计算的时候敢有40%的错误率?我最近也深感因为总是“战略性放弃”导致在统计学方面总有一块知识卡着理解不到位。所以,一定要警惕自己习惯于考试的“六十分万岁”而不能扎实彻底地学深学透。

  首先要提醒的是小心“野鸡证”。经常有很多培训机构或者公众号宣传什么证书年薪百万含金量爆棚,但实际上只是没名没分的假证书而已。

  国内证书情况是这样:之前国内各种政府部门和官方非官方的协会整出了名目名字五花八门的证书,2014年国家出台政策进行了清理整顿,废除了一堆的证书、又将很多原本是需要准入许可的证书调整成了水平评价类,这才有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虽然本次清理稍稍有点“矫枉过正”,比如会计从业证书就整个儿给废没了(个人认为这个证书还是挺有必要的,结果现在变成没有初级会计证都难以求职了),但清理之后,整个证书届因此清晰规范了不少,很多其实并没有官方认可加持的证书,考了也是白考,切勿听信培训机构的宣传。

  国外也有林林总总的证书,但国外证书注册类的使用范围有限(比如说ACCA的签字权仅限英联邦国家),认证类证书则取决于他人的认可度,因此,对于国内外证书含金量的判断,个人认为主要还是看以下三个方面:

  如前所述,2014年大刀阔斧地“砍”过之后,现在存活的国内证书便有了“靠谱”的盖章认可。此外,金融行业监管动向的变化,也会导致有些证书的重要性出现升级或者降级。例如,伴随着公司上市注册制改革的推进,2020年末出台的《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调整了保荐代表人管理模式,将保荐代表人准入资格考试改为非准入型的水平评价测试,将事前执业资格管理改为事后执业登记管理,不过毕竟事关对上市公司投资者担负的责任,这一调整是否会撼动保荐代表人资格的含金量,还有待时间检验。

  很多大城市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出台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其中认定人才的条件就有资格证书。例如,2021年8月份刚出台的《上海市重点领域 (金融类) “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分各种人才类型列明了要求(整个文件共16页,截图仅为部分,建议可以借此了解什么证书对应何种行业类型人才)。

  2020年出台、有效期为5年的《深圳市支持金融人才发展的实施办法》(深府规〔2020〕3号)也有列明鼓励金融从业人员考取证书并给予奖励补贴:

  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可以说是能最为直观地体现证书含金量和用途的了。除了此前提到的有的单位直接要求应聘者持有证书,也有不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有某某证书优先”。

  用人单位对某证书偏好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原因,比如领导自己就有这个证书,因此格外欣赏“同类人”。有的单位以证书作为调岗的考虑、晋升加薪的标准(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Q pay、国企大致上会比其他企业更偏爱职称类证书等)。也有企业把证书考取作为员工能力提升的激励手段,比如网上就看到中行在自家的培训APP中开发相关学习课程的招标公告。

  CPA和法考现在都有限时免费的直播课+全套资料,相当于手把手教会小白考生过关,有需要的千万不要错过,快点击卡片领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