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泛亚电竞金融行业的概况十篇2024-04-11 08:09:01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金融集聚区的建设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发展特征、业务形态及服务职能上各有异同,但对于金融集聚区各个发展形态的概念定位较为模糊,造成了彼此在发展规模、发展特征、功能定位等方面问题上的概念混淆,从而造成了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诸多制约与不便。对此,本文针对国内金融产业区、金融商务中心区(CBD)及金融城等相关金融集聚区发展形态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况、发展特征、发展问题与趋势进行探讨,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一)金融产业区与金融产业集聚区金融产业区是金融产业相对集聚发展的初级产业区,是金融产业集聚区的雏形发展形态。同时,金融产业集聚区在产业规模、功能及职能上是金融产业区的扩大与升级。

  (二)金融产业集群与金融商务中心区金融产业集群是金融产业集聚区规模再扩大与产业再升级;同时,金融产业集群相对金融产业集聚区来说已经可以承担区域的金融中心职能;而金融商务中心区(CBD)作为金融产业集群的空间承载,在其产业规模及区域职能体系上可作为部级金融中心发展建设;随着发展规模及区域金融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已经发展为国家金融中心的金融商务中心区即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全球金融中心。

  (三)金融城与金融商务中心区(CBD)金融城的发展概念是近些年在金融商务中心区(CBD)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其产生过程是由金融产业集聚形成集聚区,进而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最终成为金融中心承载区或CBD,再进行产业升级及健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见图1)。

  二、概况分析目前我国在金融集聚区相关发展形态的建设当中呈现出多点开花发展局面,从金融产业集聚区到金融城等发展形态均存在相应的发展实例,且发展规模、发展定位及业态构成等方面均有差异。从经济区位角度分析,泛亚电竞官方我国三大经济发展区均逐步建设金融集聚区、金融城等发展形态的金融职能区域;从金融集聚区的职能地位角度分析,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到北京、上海的准国际金融中心,从深圳的部级金融中心到天津、成都、重庆等地的区域金融中心,各金融中心均以各自的地理空间区域进行金融职能服务;从建设类型角度分析,对于金融集聚区相关形态的建设分为扩区改造更新及新区规划建设两种途径。多数原CBD发展形态的金融中心以扩区改造的方式融入公共服务职能,如北京CBD国际金融城(见表1)。表1国内部分城市金融集聚区发展概况比较

  (一)金融职能体系化发展目前我国形成以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窗口;以北京、上海、深圳作为支撑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以天津、广州、杭州、大连等城市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以沈阳、西安、郑州、武汉等作为专业化金融中心性城市,逐步发展国家金融城市体系。

  (二)空间地理区域化发展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为金融发展城市群,引领辐射环渤海经济区金融发展建设;以上海、杭州为金融发展城市群,引领辐射长三角经济区金融发展建设;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金融发展城市群,引领辐射珠三角经济区金融发展建设;以成都、重庆为金融发展城市群,引领辐射成渝经济区的金融发展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集聚化、合作化的区域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

泛亚电竞金融行业的概况十篇(图1)

  (三)产业业态分工化发展以北京为依托发展,天津、沈阳、大连形成金融业分工化战略发展布局;以香港为发展中心,广州、深圳分工化发展,服务对接香港的金融中心发展;以澳门为发展核心,珠海逐步对接化发展。以成都为发展龙头,重庆逐步发展成为对接成都的区域金融中心性城市。

  四、结语对金融集聚区相关发展形态的概念及特征的梳理总结有助于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编制及建设过程中对其有清楚的认知,对在金融集聚区规划及建设指导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袁晓霞.金融集聚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淡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广义的金融投资是指以金融市场为依托,进行一切金融资产买卖的投资,狭义的金融投资是指对有价证券进行的投资,即通过买卖股票和债券进行的投资。金融投资能够使投资者在未来获得较高的投资利益,但是也需要承受较大的投资风险,如果出现投资失误的情况,则难以减少其损失。金融投资风险指金融投资者在金融投资活动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伴随着金融交易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

  当前,我国的金融业尚处于刚刚起步的时候,因此金融投资市场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金融投资是以实物投资为基础的新型投资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金融市场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金融工具落后、金融证券管理存在漏洞、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而造成这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为:(1)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够完善,无法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我国当前的金融投资体系还存在缺陷。因此,为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完善金融投资体系,是我国金融业的首要任务。

  通常来说,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成因有许多表现形式,但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金融投资风险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之间的联系、金融投资风险与投资过程中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以及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需面临的市场变动。

  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相关联的风险 。由于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受益来源于金融产品的销售者,金融产品的销售者对金融投资的结果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金融产品销售者的信用在金融投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金融产品的投资过程中,在与金融产品销售者达成协议时,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一家销售商所指定的销售协议,要多家销售商签订销售协议,避免出现单一销售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

  在实际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投资的收益与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如果利率上调,就会造成金融投资的资产价值下降;如果利率调,则会金融投资资产的下降。因此,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情况与利率的变动有密切的关系,即利率的上调或是调都会直接营销到金融资产的投资结果。因此,企业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的过程中要调整好所要资产的资产与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对金融利率的影响情况,根据利率变动情况调整金融投资量,提高所要投资的金融产品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防止出现因利率变动而使得金融投资风险增大的情况。

  一个国家的汇率变动情况会对有关的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上增加一定程度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上的金融投资,逐渐接触国外的金融行业,并对国外的金融行业进行投资。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导致某些国家的汇率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因此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因为汇率的变化而面临风险。汇率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的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使得企业的生产受阻,从而影响企业的金融投资收益。

  在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不仅要关注自身投资商品的风险率,还要关注投资市场的波动情况。金融市场的波动及市场波动所产生的影响都是金融投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通常,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金融风险是对一些商品的投资者及商品的投资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是金融风险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到全球的市场经济。因此,企业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要掌握对市场风险的调控及管理能力,投资者应适当选择所需要投资的产品,并对商品在未来对金融产品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及时的分析与规划,积极解决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按照风险的影响范围分类,可以将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指在某一投资领域所有的投资者都将面临的凤霞,是一项难以避免的风险。例如,在股票市场上,由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及政治事件等的发生,都会引起股票价格的波动。虽然这样的风险对每家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每家企业都需要面对,因此系统性风险是一种不可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在投资市场中影响某一投资品种收益的某些独特的事件,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损失。例如,某家公司由于诉讼案件、投资失误等事件被公布,进而造成公司的股价大幅度下跌,这样的风险只会造成某一企业的不确定性,不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因此是可分散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非系统性风险的控制措施比较多,且更容易控制。

  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是识别可能影响企业投资收益结果的潜在事件,并能够按照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管理风险,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保证。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是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辨识出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能够对投资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企业以此决定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随着企业金融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为此所承受的金融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实现对企业金融风险投资的管理目标,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也越来越重要。

  在企业参与金融投资的过程中,随着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设计与监督的难度也逐渐增大。金融投资工具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操作模式也风险程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和风险。因此,为了大大降低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与风险,需要对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合理估计金融工具的风险水平,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达到设计与监督管理的目标。

  2006年至2009年期间,我国股市起伏波动大,导致许多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从巨额盈利到巨额亏损的考验。企业为了稳健经营,需要具体从事金融投资业务的交易员可能的过度投机行为进行限制。通过对企业金融资产风险的评估,考核交易员的金融投资的业绩,防止出现过度投机的内在冲动的现象,使其在尽可能减少风险的条件下为企业谋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针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可以采取定量及定性的方法进行。将金融投资风险的衡量与评价进行结合,就形成风险评估。风险衡量是针对金融投资风险定量分析,风险评价是针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衡量结果对风险及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的认识与评级。

  风险衡量是在对过去损失资料的分析基础上,通过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一系列方法,针对某一特定或者几个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做出估计。而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的衡量是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某一个或几个金融投资工具发生的损失频率及损失程度进行估计。

  1.损失频率的估计。针对企业金融投资损失频率估计得方法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根据经验损失资料建立损失概率分布表,另一种是应用理论概率建立损失概率分布表。采取第一种方法估计损失频率首先要做到收集足够多的资料,并保证数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企业在对某一股票的损失频率进行估计时,必须要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相关的经验损失资料,包括该只股票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时间、造成损失的原因、每次损失的金额等。在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企业金融投资获得的经验损失概率分布,并因此预测到未来该只股票可能出现的损失情况。

  但是如果针对该只股票无法获得足够的观察资料时,就可以利用理论概率模型建立损失概率分布表。例如,某证券的投资收益率呈正态分布,在通过经验数据拟合出该模型特定参数的基础上,就能够得到该证券的损失概率分布表,并预测出该证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损失情况。

  2.损失程度的估计。损失程度是指在企业金融投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失值,即风险价值。在对企业进行金融投资风险损失程度的衡量时,要着重考虑金融投资的损失时间、损失金额等因素。通常来讲,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时间越长,其损失频率也将越大,进而损失的程度也会越大。而企业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损失金额会对损失程度进行直观的表达,损失金额越大,则说明损失程度越大。

  企业金融投资分先评价是在对投资风险衡量的情况下对风险的损失及造成损失的原因进行总体的认识与评价,在风险评价内容中不仅包括了投资损失的资料,也包括了风险评估人员的主观评价。

  1.风险图评价法。企业金融投资风险图是根据风险投资的严重性与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绘制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金融投资风险对企业业务的重要性,可能性主要取决于金融投资过程中风险性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制作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价图应该根据风险类别进行编制,并根据风险按照顺序进行排列。

  2.风险度评价法。风险度评价法是指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对不同风险造成的损失的频率或是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按照风险度评价的分值确定风险的大小,分值越大,则风险越大。风险度评价一般分为风险事故发生频率评价与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的评价。

  3.风险价值法。风险价值法是指在经济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是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指某一概率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未来特定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值。

  在企业金融投资的过程中,负责相关金融管理的人员,应对金融投资的风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风险,不仅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投资风险的发生率,还要大大降低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企业的金融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可知,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与实际市场经济状况结合,做出最合理的金融投资选择。

  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投资会带来不一样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时,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方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风险消除、损失控制。其中,风险保留的方式相对经济,而风险消除的当时操作起来较复杂,需要通过相关的预测分析技术将风险化解,损失控制则需要在投资风险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在企业金融投资过程中,要将风险划为重点管控对象,并着重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建立完善的企业金融投资风险预防制度,需要熟悉金融投资的整个流程,有效提高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效果,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在企业金融投资过程中,融入多元化思想能够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多远化投资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并结合市场经济状况,选择多种金融投资模式并进行合理的搭配,进而达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企业在其金融投资过程中,风险与收益是同时存在的,要想取得大的投资收益,则势必要承受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时,不仅要做好前期相关的风险预测工作,还要最好后期的风险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降低损失,达到提高资金使用率和保证企业投资收益的目的。

  [1]彭明.中国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金融,2010(03).

  [2]秦波.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及控制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08).

  2017年2月24日,顺丰控股在深交所举行重组更名暨上市仪式,正式登陆A股。随着顺丰在资本市场上的亮相,人们又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国内的物流企业。物流作为服务性产业,它的飞速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的发展水平已被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在短短几年内出现了数以万计的中小物流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虽然我国将物流业提升到国家经济基础产业的高度来发展,但是现实中物流业的发展却受制于及融资困难,融资难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1 银企关系。广义的银企关系既包含资金交易关系,又包括市场交易关系的衍生物――债权关系、股权关系、账户关系、账户处理中介关系、人事参与关系、顾问关系等。本文的银企关系比较狭窄,“银行”只包括商业银行,“企业”特指的是中小企业,仅是从传统的角度研究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即商业银行是以获取贷款利息为目的,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企业则利用贷款进行生产经营或规模扩建,使资产增值,获取利润,最终实现银企互利共赢的资金借贷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

  1.2 银企关系理论。论述银企关系的典型代表理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关系融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内容围绕交易双方之间信息分布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对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产生的影响展开,出现了银企关系的“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引发“道德风险”。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近年来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银企博弈模型,从博弈论角度论述银企关系,考察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关系融资理论认为银行和客户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金融交易联系,在联系中会发生相互间的私人信息传递;中小企业信贷难的主要原因是能够反映资产质量的通常是一些很难被验证和获取的软信息,而关系银行具有获取软信息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小银行的优势就更为突出。虽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关系融资理论,但共同之处大多集中在对银企地位、信息不对称、成本与收益方面。

  截至2015年,全国的物流行业A股上市公司仅有20多家,说明中小型的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却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仅2015年一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迅速,大约2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一倍,有超过30万家的单位从事物流活动,物流岗位吸纳的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 000万人,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但物流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脉”,物流企业在每个时期都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支持。数据显示,在2007~2015年间,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金融资金总需求规模达到7.67万亿元。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业特征,决定了其相对于其他的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的融资困境更为严重。

  2.1 依赖内源股权融资。在新的融资体制下,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仅有少数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解决。在现阶段,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着股权融资比例偏高,具有股权融资偏好的特点,主要指内源性股权融资。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运输仓储类上市公司为例,借助资产负债率考察中小物流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资产负债率均值介于38.39%~52.6%之间,离散程度较低,而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70%左右,由此推断出现阶段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负债水平整体较低,资本结构以权益资本为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的条件又较为严格,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规模。

  2.2 间接融资渠道不畅。由于中小物流企业贷款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抵押物匮乏,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极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银行贷款成本过高,利润较低。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导致银行信贷额度偏紧,风险意识增强,出现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现象。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结构中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等固定资产比重小,可抵押的资源匮乏,而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一些中介费用,比如资产评估费、公证费、担保M、咨询费等会占到很高的比例,导致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博弈即在多决策主体之间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

  博弈论内容包括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博弈战略、博弈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支付函数、博弈结果和博弈均衡。我们可以按照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以及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将博弈进行组合(如表1所示)。

  本文将从这四类博弈出发,分别分析这四种情况下银行与中小物流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以找到使银行和中小企业都满意的双赢条件;同时做出如下假设:博弈双方即银行与中小企业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在完全信息状况下,假设市场中只有一家银行和一家中小物流企业,代表资金的供给方和资金的需求方。当企业需要资金时向银行贷款,此时银企之间的博弈将会出现以下情形,具体见表2。

  银行选择贷款,企业选择还贷,银企实现双赢;银行选择贷款,企业选择不还贷,则银行遭受损失,而企业因此获利;银行选择不贷款,双方均无收益。

  假设收益矩阵中r>

  r ,可以得出的纳什均衡解为0,0。银企在博弈过程中,企业将不还贷作为最优策略,特别是在投资失败时,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机率更高。由于在完全信息状况下,银行会预先想到企业的决策,为避免贷款的风险和损失,银行将不贷款作为最优策略。这样的纳什均衡是没有经济效率的。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当中小物流企业需要融资时,能够顺利从银行得到资金,形成双赢的局面,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假设:中小物流企业根据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本金为L,贷款利率为r。银行要对中小物流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详尽的调查,再选择是否发放贷款。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收益矩阵如表3所示。

  通过逆向归纳法得知上述博弈的均衡为第二种情况的收益集(Lr,R),即银行发放贷款,中小物流企业按期还贷。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经营出现问题或者为了获得短期而高额的收益R+L+Lr,会拖欠银行的贷款。如果银行选择与欠款中小物流企业进行斗争,当成本C>

  Lr 时,银行就会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由于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经营状况又令人堪忧,大多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银行为了规避信贷风险而选择不给中小物流企业发放贷款,因此,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

  3.3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银行与企业在信息上往往是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分析假设的博弈双方是理性的;市场上存在两种企业,即信用好和信用差的企业,而信用好的企业还贷积极,信用差的企业还贷不积极。

  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并不知道企业信用好还是差。假定企业信用良好的概率是p,信用差的概率是l-p,同时银行也知道这个概率,银行利率为r,申请贷款额为a,信用好的企业获得收益为R ,信用差的企业获得收益为

  R ,并假设R>

  R ,同时,如果银行选择不发放贷款,银行将款项用于无风险投资如购买国债,其收益为R 且R

  从表4可知,银行与信用好的中小物流企业信贷博弈的均衡是R ,ar,与信用差的中小物流企业信贷博弈的均衡是R ,-ar-a,显而易见,ar>

  -ar-a,因此银行的最优选择是将款项贷给信用好的中小物流企业。我们可以在收益和概率已知的情况下,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银行的期望收益(如表5所示)。

  当K>

  K 时,银行才会选择给中小物流企业贷款,否则银行会将款项投资到资本市场上,赚取无风险收益。即当p×ar

  +1-p×-ar-a>

  R 时,也就是,当p>

  时,银行才会向中小物流企业提供贷款。

  3.4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相比较,由于行动有先后之分,后行动者在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后,推断其类型并修正先验概率,选择自己的最优方案。先行动者知道后行动者能观察到自己的行动,所以也会选择传递利己的信号。在银企关系中,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假设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市场中同时存在信用好和信用差的企业,先验概率分别为p和1-p。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清楚自己的信用状况而银行却无法判断,只能通过观察企业的行动做出判断。但是银行知道这个概率,银行利率为r,申请贷款的本金为a,信用好企业的收益率为R ,信用差企业的收益率为R ,并假设R>

  R 。

  假设好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放贷的概率为m,不放贷的概率为1-m。差企业申请贷款,银行放贷的概率为n,不放贷的概率为1-n。根据先验概率和观察到的企业的行动,银行放贷的概率P =pm+1-pn。在银行已经放贷的情况下,根据贝叶斯法则,银行得到企业是好企业的后验概率为:p g= ,企业是差企业的后验概率为p b= ,当p g>

  p b时,化简得p>

  。即,当p>

  时,银行认为企业是好企业,当p

  4.1 内部角度之一:加强自身建设――重视信用建设――培养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物流企业如何在融资困境中寻求突破,打破瓶颈?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可抵押的资产匮乏,因此应该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入,适度扩大规模,以满足银行的严格要求;同时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积极建立通畅的科学信息传导机制,使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接收到企业的信息,并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有利于降低银行的调查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通过自身的建设,企业和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银企双赢。

  4.2 内部角度之二:开拓多种融资渠道――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方式。中小物流企业短短几年成为了经济领域的有生力量,它的快速发展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注入,那么中小物流企业就应该除了利用银行信贷之外,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合作开发物流领域的项目,例如引进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寻求适合自己的股权融资模式,引导中小物流企业与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合作,积极吸纳企业外部资金,实现多元化融资。

  4.3 外部角度之一:发挥政府职能――大力扶持中小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属于朝阳产业,我国已然将它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来看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资金上也予以倾斜,并鼓励各大银行对物流企业的贷款条件适当放宽,说明国家非常重视物流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从政府角度出发,应该积极发挥经济、社会的职能,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组建物流协会,提高物流的运行效率,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交易费用;另外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物流园区,将中小物流企业集聚起来,开展整体融资,产生规模效应。

  4.4 外部角度之二:金融创新金融产品――提高融资效率。银行等金融机构现有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不适应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应该根据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特点推出适合的金融产品,大胆变革传统的金融模式。比如物流银行,将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作为抵押物,打破了传统融资中用有形资产作为抵押的限制,解决了中小物流企业抵押物匮乏的问题;围绕银行和企业的利益联结关系,依托供应链金融,为整个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信贷,开展第三方物流融资模式,灵活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提高融资效率。

  [1] 覃银春,何伟军. 基于SWOT分析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及策略分析[J]. 物流技术,2014(7):39-41.

  财务会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其中,会计计量在会计确认和报告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上,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为特征的,所以,会计计量问题多年来并没有被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引起足够重视,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各国会计准则体系中也鲜有对会计计量提供专门的框架或者指南的。然而,随着会计界越来越多地试图把纷繁复杂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和资产减值会计等的广泛应用,历史成本以外的计量基础(如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会计实务中。这种情况一方面凸现了会计计量问题在财务会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因计量而生的新型问题,比如允许选用的计量基础究竟应当包括哪些,在何种情况下应当采用何种计量基础,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等。我国在会计改革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与国际会计界同样的会计计量问题。因此,关注国际上会计计量理论与准则研究及制定的最新发展对于我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现行规定(包括概念框架和各项准则等)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会计计量问题研究上的最新进展,探讨当前财务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并提出我们的对策。

  从早期的国际会计准则来看,大多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制定的,比如存货、固定资产准则等。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兼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质量特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坚持的财务报告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目标要求。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大大加快,、创新业务层出不穷,从而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减值问题在以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价值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始终以其初始实际成本(或者摊余成本)计量和反映的,在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在严格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减值损失只有在相关资产发生转让、出售等时,才予以确认。其结果是,当资产的市价、可收回金额等低于资产实际成本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和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净利润等均将被高估,从而导致财务报告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引入资产减值会计和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基础。为此,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8年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引入了可收回金额等计量基础来反映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1年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和处置会计》,要求长期资产(或者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如果超过了其公允价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我国于1998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等计提减值准备。自2000年起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又扩大到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同时,要求计提这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范围也由上市公司逐步扩大到其他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施行和除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之外的其他计量基础的引入,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

  (二)创新金融业务和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问题近年来,大量创新金融业务和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不断涌现,不少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是从事这些业务的主角,这些业务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影响日益增大。因创新金融业务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衍生出的许多金融工具,它们通常属于履行中合约,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企业一般无需付出初始净投资或者初始净投资很小,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标的资产和负债的转移也通常要到合约到期或者履行时才能实现。因此,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这些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在合约取得乃至履约过程中都将难以得到确认,资产负债表将无法反映这些交易信息(包括相关的风险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将这些交易称之为“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重要原因。

  但是,近些年来大量的理论研究和金融工具实务的发展(尤其是不断发生的因金融工具交易及其管理不当而产生的财务丑闻)表明,金融工具会产生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者权益工具,如果将它们(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处理,不纳入表内核算,则会导致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负债信息不全面,无法如实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然而如果要将这些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工具等纳入表内核算的话,除了那些具有实际成本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工具(如购人的准备持有到期的投资、银行贷款、应收账款等)可以按照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外,对于那些在取得时没有发生实际成本(或者几乎没有发生实际成本)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而言,如果符合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就需要应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基础(比如公允价值等),才能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而且这些金融工具的价值经营会变动,要求揭示这些价值变动的风险,也需要引入除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基础。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12月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已经规定,对于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原则上均应当以其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在后续计量中,对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公允价值的变动额应当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对于贷款、应收款项、持有准备到期的投资则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三)将在未来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但其发生时间或者金额不确定的负债问题在实务中,企业通常面临着大量不确定事项或者或有事项,这些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可能已经导致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但是实际履行义务的时间将在以后会计期间,而且履约的时间或者需要偿付的金额并不确定,它们会随着未来有关事件的发生或者不发生而发生改变。比如,企业为所售产品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企业所承担需要在未来支付的养老金义务等。显然,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些将在未来履约而且支付时间或者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将难以入账,并被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要反映这些负债,企业必须在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按照恰当的方法采用估计的应付金额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方法来确认和计量这些负债。《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要求企业必须对于时间或者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即准备),在符合规定的负债确认条件的情况下,予以确认,其金额应当按照以资产负债表日履行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计量,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统计上的“期望值法”(在涉及的现时义务为多项的情况下)或者最可能结果法(在涉及的现时义务为单项的情况下)予以确定。

  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使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要完整地反映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负债状况,要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关的信息,就必须引入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会计计量基础(比如公允价值等)。近年来的会计准则制定实践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正在逐步地被改造成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基础并存的多重计量基础并用的会计计量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基本模式有政府投融资模式、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和混合模式。所谓政府投融资模式,是指政府为实现调控经济的目标,依据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并加以运用的金融活动,政府投融资主体是指按《公司法》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财政出资;二是政府债务融资,包括国债资金、政策性贷款、境内外债券、国外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泛亚电竞官方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资产所有结构为单一的“国有”,政府以未来的预算安排还款。市场化投融资又称为商业化投融资,是指非国有独资的公司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依据企业信用或项目收益为基础,以商业贷款、发行股票等商业化融资为手段,筹集资金并加以运用的金融活动。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地铁”)自2000年成立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工程建设、项目运营、资源开发、土地运作于一体的集团化企业。在建项目兼备了政府投融资和市场化投融资的运作特征,并已形成政府投资、多渠道融资、多元化运作的混合型投融资模式。南京目前拥有总人口640万,城市化水平达74%。预计2010年南京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0%以上,城市人口高度密集,通流量大幅提高。南京地铁的修建对解决南京城市交通拥挤、保护南京古城风貌、提升南京城市现代化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南京地铁1号线号线年竣工通车。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2010年前,南京要完成地铁1号线号线的东扩工作,使南京的轨道交通达到77 km;2020年前, 南京轨道交通达到200 km;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条轻轨线 km的网络。我国地铁投资一般在6亿~8亿元/km ,按每公里7亿元计算,资金需求3 262亿元;按目前南京地铁一期工程综合造价每公里3.92亿元计,仍需要约2 000亿元的资金,在单一政府投入模式下,政府财政面临巨大压力,创新投融资体制,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

  目前,南京地铁已投入运营项目为一号线年市政府出台的《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纳入政府投入的轨道基金的来源构成包括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铁建设的土地出让金、市土地储备中心运作划拨的土地净收益、人防结建费、地铁公司代扣代缴施工企业营业税、地铁公司及所属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减免的营业税、所得税、建设规费以及国家、部、省补助的专项拨款等七个方面。

  截止2008年12月31日,分中心资金来源合计3.2亿元。基本完成了线路代垫储备土地运作资金的归还清理。为尽快实现土地运作变现、收益,实现资本金的到位,政府划拨的各类土地需投入大量的前期资金,2009年全年计划前期投入9.39亿元,由于考虑到目前各家银行对房地产行业贷款持谨慎态度,且土地融资成本较高,均不同程度上浮贷款利率。

  南京地铁从2003年起至今已直接投资累计3.76亿元,成立了地铁房地产公司、地铁实业集团公司、科技咨询公司、地铁土地储备分中心等四个全资子公司、机构以及仙林地铁投资公司、公用事业IC卡公司和捷运公司。截止2008年12月31日,实际出资余额为3.71亿元,对外投资4.22亿元,实现投资增值0.51亿元。投资资金来源主要为核心资源收益及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截止目前,除所街地块外,南木地块已基本具备挂牌上市条件,可取得总收入8.4亿元,扣除各项刚性计提和拆迁成本后仅可实现收益0.8亿元,但因为目前拆迁协议并未完全达成,预计上市时间在五月份以后,收益回笼时间更为滞后。另有汪家村站地块拟自行摘牌,因此设计出让价不宜高,收益回笼预计不足0.5亿元。

  由于二号线对资本金的认可仅限于现金到账形式,因此在2010年通车之前要足额提取银团贷款需至少实现17.56亿元土地收益,而土地运作收益与资本金需求存在12.72亿元缺口。另有概算调增需追加资本金13.91亿元,需依靠地铁公司自身经营运作解决的资本金将更大。南延线为足额提取银团贷款,尚需完成12.39亿元土地评估入账。鉴于目前沿线完成的拆迁资金均由我公司垫支,而要完成概算投资,南延线亿元。在不包含两条线亿元的情况下,两条线年末之前)实际需要实现土地运作收益41.02亿元,甚至更高。

  上表所示,2009-2015年长贷需还本付息合计54.22亿元,平均每年需还本付息近8亿元。在现有的还本付息方案下,我公司应积极争取缩短财政一号线还本付息资金拨款年限,提高每年资金预算安排,减少财务费用支出。

  由上表可知,2009-2015年七年内长贷需还本付息36.35亿元,其中建设期内,仅2009、2010年两年便需还本付息7.98亿元。还本付息资金不同与资本金,资本金可采取评估入账或是土地出让金账户过渡的方式来视同到位获取项目贷款,但还本付息资金需依靠自身土地运作实际收益来实现。二号线储备土地运作与建设期资本金及还本付息资金需求仍存在17.24亿元缺口。

  由上表可知,七年内需还本付息24.69亿元,其中2009-2010两年需付息6.11亿元。2009年已将青龙片区两块土地——袁家边1号和袁家边2号列入前期运作计划。南延线储备土地运作在尚不考虑增加概算所需追加资本金的前提下,与建设期资本金及还本付息资金总需求存在约40亿元缺口。

  南京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采用了BT 模式,相比之下采用BOT 模式和BOST(建设-运营-补贴-移交) 模式可以更好地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提高地铁的经营效率。在采用BOT模式时,政府在移交特许经营权的同时,也将建设经营中的风险同时转移给了投资者。

  对于产业链金融,国际与国内金融机构在概念和实践的重点存在差异。国际金融机构着重解决核心企业的问题,而国内金融机构前期突破口是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手段。当前,关于产业链金融,只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没有具体定义,理论的发展仍有待深入。为较准确地剖析产业链金融,需要对相关定义进行厘定。

  产业链是由产业分工形成,分工越细,产业链条就越长,增值环节就越多,技术越进步可以延伸的环节就越多。上游产业的产出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投入,产业之间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联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这就是本文给出的定义。因此,产业链是分工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细分的结果。

  一个地区要形成产业竞争力,应占据产业链上的相对有利位置或关键节点,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适当延伸产业链。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综合体现在特色产品,由特色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向原材料延伸,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行业延伸,形成有机产业链。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重点发展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发展在产业链上起关键作用,且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有控制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环节,或者是产业链上增值能力较强、增值幅度较大的环节。发展产业链,首先要着眼于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同样也要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

  因此,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依据特定逻辑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联形态,用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宏观走势。价值链是把企业生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是用来分析产业链的方法和工具。供应链是指商品传递到消费者前的各种业务活动的连接,侧重从供给角度考察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所以产业链是客观的,没有供应关系就没有供应链。

  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支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是选准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其次是支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然后形成复合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有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要找准并重点支持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和产业链延伸中的瓶颈节点,支持关键节点上的骨干企业,使骨干企业融资有保障,其上下游企业资金充足,从而带动金融服务领域和增值链条的延伸。

  由上可知,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有根本区别的。产业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一切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来看待供应链中的资金融通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产业链金融概念,本文认为产业链金融就是以实力强大的企业为核心,用合理的资本运作手段,把产业链企业融资成本最小化、产业竞争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集群的资金融资活动。

  产业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提供融资,还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链金融通常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业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把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连成一体,把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与下游的分销商、零售商与最终消费者有机连成一片,给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二是突破了传统的融资风险承担模式。该模式将单个企业独立承担风险的模式,优化为产业链整条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可以有效分散系统性风险。三是促进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链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提供生产效率和推动整条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从产业链金融角度看,产业链金融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金融服务达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的目的。同时,产业链内包含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物流按照供应关系正向流动;资金流按照供应关系逆向流动;信息流在供应关系中双向流动。

  因此,本文把产业链金融的涵义总结为: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提供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安排,为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各个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此促进整条产业链健康发展的融资模式。

  根据基础概念,产业链金融一般包括融资对象、参与者和杠杆率,融资对象主要是固定资产、营运资金,参与者是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杠杆的融资维度是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规模。在产业链金融中,得益于产业链金融的内部信息,产业链内部的投资收益率相对比外部投资风险低,因此,产业链金融存在内部(知情者)与外部(局外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不能传达到外部或者与外部的沟通成本较高。

  模型主要包括两大参与者,产业链内部和(外部)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提供给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利率不同,因为它们的风险状况不同。在产业链中,投资一个项目可以选择两家公司之一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融资机构、能够获取的融资率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可得情况。

  假设有一个借贷公司B(上下游企业)投资一个项目P,具有充分的项目信息,清楚项目将来的发展情况和回报率rproject,而且假设公司B自己没有资金,只有完全从外来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产业链内部A(核心企业)融资。

  该产业链金融模型中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外部投资者与产业链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产业链内部企业A拥有投资该项目的信息(至少部分)关于项目P的将来信息。因此A(核心企业)可以计算出项目的成功概率p(0

  为项目P融资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于项目P,A比K拥有更多的信息,但少于B拥有的信息,或者说,对于项目P,K是产业链的局外人,B是内部人,A是部分内部人。

  基本的模型仅是单期静态融资模型,时间从t0到t1,项目收益是确定的,所有的债务需要还清。这里还需要研究,在决定投资时,在什么条件下产业链金融融资会发生,即B投资项目P时不会向金融市场K融资,而是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同时,还需要解决在什么样的投资回报率下核心企业A愿意为产业链金融进行融资。

  图1所述的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表明,上下游企业B投资项目P时,只有通过产业链融资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同时都有利时,上下游企业B才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而不通过金融市场K进行融资。在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中,金融市场K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再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起到关键作用。这与现代产业链金融“是为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的有关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安排”的含义有所偏差。为此,本课题对产业链金融的简要模型进行了拓展,如图2所示。

  图2中的扩展模型表明,金融市场K通过产业链金融的融资功能,将处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的企业A和上下游企业B连成一个整体,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实行信用捆绑,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资信为出发点,为各节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为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模型来看,产业链金融可以部分克服金融市场与产业链各方寻求融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道德风险。在扩展的产业链金融模型中,上下游企业B直接从金融市场融资的成本较高,而且现实中存在缺少的合格抵质押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可行的融资渠道可以选择:一是上下游企业B从核心企业A那里取得融资,相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核心企业A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B的信息掌握较多,降低了核心企业A与上下游企业B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因此,上下游企业B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核心企业A获取资金,融资难度降低。二是上下游企业B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从金融市场K取得融资。在这两种产业链融资方式中,金融市场K依靠核心企业能够降低对产业链融资的风险,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A能够得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B的较多信息,可以及时掌握上下游企业B的发展动向,对资金的使用能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有了核心企业A的信用担保,减少了融资违约的可能性,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三是从金融中介的角度来看,相对上下游企业B,由于能够掌握核心企业A较多的信息,而且A合格的抵质押物较多,对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相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B来说,或者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对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从整个产业链金融来说,在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下,产业链金融能够较好的解决上下游企业的资金融通问题。

  总之,产业链金融融资灵活,能为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由于产业链金融涉及行业较多,不同行业资金需求特点各异,且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在产业链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满足产业链发展的资金需求,产业链金融理论在实践中也得到有效验证。

  [3]洪崎.产业链金融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4,(1):43-45。

  [4]王稳妮,李子成.产业链金融的发展与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15,(3):64-66。

  [5]张传良,刘祥东.产业链金融信托业务模式与产品设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4):90-95。

  随着国际金融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一体化的深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之间的协议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金融业都由传统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其中,银行与基金业之间的混业发展非常迅速,显得尤为突出。

  在我国,随着基金业的发展,银行和基金之间的业务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虽然我国目前仍以封闭式基金为主,但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将成为大势所趋。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基金的托管人必须是银行。而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附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商业银行经过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可以开办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办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可以受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注册登记业务。到2005年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授权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试点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说,商业银行经营跨业兼营基金在我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在决定是否允许银行跨入基金业之前,监管者必须事先对扩展的后果有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银行跨入基金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在理论界,赞成混业经营尤其是银行跨入基金业的依据是投资组合理论。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只要银行和基金的收益不完全正相关,则银行跨入基金业就有风险分散的收益,可以直接降低银行的风险;或者可以通过经营基金业务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间接降低破产几率。而反对者担心的则主要是道德危机。他们认为,银行在面临跨业经营基金的机会时,为了追求高投资报酬率,会选择高风险业务以抵消风险分散的效果,损害银行自身的利益以及信息不完全投资者的利益。此外,金融系统之间的紧密相关性使得风险蔓延(contagion)存在可能,这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产生。

  分析银行跨业经营基金风险的文献虽然很多,但没有一致结论,这主要是由于使用的资料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以及测量风险和收益的方法存在差异。而且,文献中的资料主要是关于美国和欧洲的,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利用我国银行与基金的资料,将银行和基金进行模拟合并,通过评估银行跨业兼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大小,为进一步探讨银行跨业兼营基金提供参考。

  目前涉及商业银行跨业兼营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风险问题的文献,主要包括两个角度四种方法。第一个角度是直接观察银行跨业兼营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的影响,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分析欧洲或其他国家全能银行及专门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差异;另一种是考察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非银行业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影响。第二个角度则是进行实证分析,也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资产组合原理,通过实证分析金融业之间的收益相关性来考察风险和收益;另一种是利用模拟合并的方法,将银行和非银行作假想式的模拟合并,然后分析跨业合并对风险和收益的影响。

  但是,第一个角度的两种方法,要么研究重点与本文不同,要么就是未能采用严谨的计量方法。由于中国目前实行的仍然是分业经营制度,同欧洲、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金融体系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从这些国家得到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而第二个角度的投资组合方法隐含了产业同质性(homogeneousindustry),以及产业获利性的分配有时间平稳性(time-stationary)并且是联合正态分布(ioint-normal)的假设。由于我国~银行和保险业的市场资料oin和t-会nor计ma资l料并不一定满足这些假设,所以用资产组合方法可能会带来研究偏差。

  对于模拟合并方法,虽然它没有考虑协同效应的影响,但目前关于协同效应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由于本文在计算破产风险时采用的是平均方法,抵消了协同效应的正负影。向,所以协同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将主要采用Boyd,Graham and Hewitt(1993)的模拟合并方法,将银行与基金公司模拟合并,并将合并后的混业经营集团同合并前各银行、基金公司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银行跨业兼营基金业务的风险及收益变化情况。该方法避免了投资组合方法中不适合的假设,而且采用一个因子来膨胀或缩小非银行金融公司的大小,使模拟合并后的混业公司在一开始就能具有多种不同的非银行业务比例。

  本文采用的数据时间范围是从1999年到2003年,时间长度是5年。对于会计数据,本文考虑使用产业(industry level)资料或个别公司(ndividual firm level)资料。使用产业资料可能忽视产业内的变异性,从而导致低估收益的变异数并高估不同产业间的相关性。产业资料可以从宏观上分析不同行业间跨业合并的风险及收益效果,尽管真正跨业的是个别企业,但采用产业资料计算后更能反映真实收益在合并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兼业效果,仍有参考价值。

  在本文中考虑使用的衡量指标有:对于收益,使用平均资产报酬率;对于风险,采用三种衡量方法,即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倒数以及破产概率。标准差是投资组合理论中标准的风险衡量指标,但仅以标准差作为风险衡量指标还不全面。因为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跨业兼营基金的风险增大了,其结果将是不支持银行跨业兼营基金;但如果风险增大的同时,收益也增加了,并且收益增加的速度快于风险增大的速度,其结果将是赞成混业经营。所以,还应该将收益的变动同时考虑到指标中去,故本文使用变异系数的倒数作为风险衡量指标。变异系数的倒数代表的是每单位风险的报酬率,如果银行跨业基金能使银行的变异系数降低,则跨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每单位风险的报酬,所以应当支持银行跨业兼营基金。

  而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只要商业银行跨业兼营非银行金融业能使商业银行的破产概率降低,那么就应该支持商业银行跨业兼营非银行金融业。

  在本文中,考虑的银行样本企业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及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

  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考虑的基金样本企业包括10家基金,即博时基金、长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华安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鹏华基金。

  数据来源是2000-2004年各期金融年鉴、保险年鉴、各公司网站以及全景网络、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收益和风险衡量方法均参考前述文献中的衡量方法,其中破产概率的估计来自于Boyd,Graham and Hewitt(1993)。

  本文采用平均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来衡量收益。各个金融公司的平均资本报酬率用下式计算:

  对于风险的衡量,分别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倒数以及破产概率三种衡量方法。

  ICOV高,表示高绩效;反过来泛亚电竞,ICOV高也代表低单位报酬的风险。因此,它可作为间接衡量风险的指标。

  第三种衡量方法是破产概率,即衡量负债大于股东权益的概率。假设A代表总资产,E代表股东权益,IT代表税后净利(或净损失)。当股东权益不足以抵付公司的净损失时,亦即当π

  益提高了,但风险也上升了,而且风险上升速度比收益提高速度更快,这体现在ICOV指标随着基金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但从破产概率这一指标来看,破产概率随着基金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除了从0到5%之外)。由于破产概率是公共政策方面的指标,破产概率下降使得本文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应该谨慎支持银行跨业兼营基金。但对银行自身来说,进入基金业并没有得到预期的风险分散收益。

  由图4-6可见,基金业的报酬率、标准差都比银行业高,但单位风险报酬率和破产概率则比银行业低,因此,从产业数据可以看出,基金业的收益比银行业高,但风险也相对很高。银行业和基金业的相关系数是0.097952,这表明银行兼营基金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分散收益。

  由图4-6显示,银行兼营基金虽然收益提高了,但风险也上升了,而且风险上升速度比收益上升速度更快,这体现在ICOV指标随着基金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但从破产概率这一指标来看,在基金资产比重小于40%的情况下,银行兼营基金使得自身的破产概率增大了;当基金资产大于40%时,破产概率随着基金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

  表1和表2列出了银行跨业兼营基金的各种结果。从这两个表可以看到,R与S以及ICOV结果都不支持银行全面跨业兼营基金。产业资料和季度资料显示,如果银行跨业兼营基金,将使风险升高;虽然收益也升高了,但升高速度没有风险升高速度快。然而,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行业平均情况,并不代表具体企业的情形,所以具体银行必须根据自身实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作出是否跨业兼营基金的决策。其依据就是收益与风险之间的衡量。

  从破产概率指标来看,对于季度资料,随着基金业务资产比重的增加,破产概率下降;而对于产业资料,当基金业务资产比重大于40%时,破产概率将随着基金业务资产比重的增加而下降。所以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本文支持银行跨业兼营基金,支持目前央行和银监会允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试点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政策。

  2008年底,中央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台了4万亿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中央政府只投资1.18万亿元,其余的2.82万亿元由地方政府配套实施。但地方财政收入并不能满足这部分的支出需要,为完成大量的资金配套任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随之应运而生,由开始的省级政府向市级、县级政府扩展,随着融资平台向市县级不断发展,平台债务规模也随之快速膨胀。

  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贷款规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口径,各方的统计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出入。据中国人民银行对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末增长25%以上。融资规模方面,据审计署的报告显示,2008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仅为1.7万亿元,但到了2010年末,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到10.7万亿元,增长了6倍有余,其中银行贷款为8.47万亿元,占全部债务余额的79%。2011年初,银监会开始严格控制新增的平台贷款数量,2012年更是明确提出全年平台贷款总量只减不增,因此尽管2010年以后没有平台贷款的确切数据,但是平台贷款在2010年达到高峰期后应该呈现下滑趋势,据有关媒体透露,截至2012年3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9万亿元,同比下降3.6%。不过,平台贷款余额的下降只是表面现象,地方平台公司的实际偿债压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缓解。2011年7月,审计署统计显示,2012年将有1.8万亿元的地方平台债务迎来偿债高峰期,占到全部地方平台债务的17.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迅猛,但其融资方式却相对单一,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大量的负债都集中在商业银行。图1显示了2012上半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从图1中可以发现,截至2012年6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台贷款余额为1.96万亿元,占全部平台贷余额的24.8%,全部银行贷款占平台贷款的79%,可见银行信贷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融资方式,而且商业银行也将大比例的信贷资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集中。

  由于平台公司债务有地方财政做支撑,商业银行初期对其风险程度的警惕意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的平台公司贷款不率逐渐上升,为应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平台公司贷款的监管力度,对其中赢利差、信用等级低的平台公司加大了审查力度。为了便于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对赢利差、信用等级低的平台公司实行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我们引入如下假设:

  (一)申请贷款的所有平台公司每笔贷款的数额为M(M为一常量),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成功概率P,可获得的项目运作净收益率(扣除贷款利息等相关成本后的收益率)为r,P服从[0,1]区间上的概率分布,并且f(P)和F(P)分别为概率P的密度函数和概率分布函数。

  (二)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准确了解每个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具体风险程度,因此,假设银行知道给定贷款等级中所有平台公司具有相同的净收益均值X(X为一常量);根据假设(2),有如下关系成立:(1)式表明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成功概率P与项目运作净收益率成反比,这符合经济学所描述的“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的理论。此外,平台公司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因此,只有当r≥i,即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时,平台公司才会向银行申请贷款。当r≥i时,结合(1)式可得,只有当P≤P*,平台公司才会向银行申请贷款。

  平台公司只有在取得贷款后,才有可能去运作项目。因此,平台公司能够申请到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记为P)应考虑[0,P*]区间的概率分布情况。由此可得:(3)式说明,平台公司能够申请到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仅仅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减函数。即银行的贷款利率越高,平台公司能够获得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就越低。也就是说,银行的贷款利率越高,获得贷款的平台公司的平均质量状况就越差,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下面,我们考察商业银行期望净收益的内在状况。商业银行的期望净收益不仅取决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取决于平台公司还款的概率。由概率理论可知,商业银行的期望收益等于平台公司没有发生违约时的利息收益与平台公司没有发生违约时的平均概率的乘积,即为:

  由于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信用等级不够高的平台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以运作自身项目,所以商业银行建议构建以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平台担保,中小公司集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应对由于信贷配给造成的信用等级不够高的平台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的现象,具体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根据图2所示,虚线框中是以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平台担保,中小公司集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中小公司做一级担保(显性担保)。地方政府出于经济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为融资平台做二级担保(隐性担保)。鉴于有两级担保,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提出融资要求,商业银行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融资平台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后,按项目规划将贷款分配到各中小施工公司。

  各中小公司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分配的任务,最后将项目所得以现金流的方式回笼,向商业银行支付贷款本金和利息,余下资金根据项目任务的多少分配给各中小公司。由于融资平台往往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等盈利性差的项目,很难有足额的现金流来支付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需要地方财政的补助。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担保风险、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等六大类风险。

  信用风险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作为债务人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等盈利性差的项目,其自身难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需要地方财政资金的补助来偿还贷款本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存在着过度融资的现象,其资产负债率较高。然而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总体放缓,地方财政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2012年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高峰期,所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担保风险分为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承担的一级担保风险和地方政府承担的二级担保风险,其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或龙头公司无法履行担保时所做出的承诺。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作为一级担保方,往往利用其自身的信用为中小公司提供担保,然而受制于其自身的综合实力,当项目出现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难以按期偿还贷款时,它的担保就不能发挥作用。这时就需要地方政府的二级担保,然而地方政府的担保通常以政府承诺、财政担保等形式存在,并不具有法律效用,商业银行在追偿贷款时,处于不利的位置,其面临的担保风险也不可忽视。

  由于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详细有效地了解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负债状况等,同时也无法了解平台的负债情况和还款能力,更难以对贷款用途进行有效的监控。当商业银行贷款给融资平台时,平台内公司往往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做出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举措,使得商业银行无法按期收回所贷款项。同时,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考虑,隐瞒平台内公司的真实状况,为融资平台做出地方政府财政还款的担保。鉴于地方政府和平台内公司的合力隐瞒,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资金使用周期长的特点。由于有地方政府作担保,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往往比较淡薄,据统计,绝大部分的平台贷款都是长期贷款,这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失衡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变大。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土地市场价格之间息息相关,大部分平台贷款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而土地市场价格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因此土地市场价格对平台贷款的还款影响巨大。同时房价和土地市场价格之间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土地市场价格也将下跌,这将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降低,进一步打击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给商业银行带来系统性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二级担保,因此具有较强的政府背景。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贷款,面临着较大的政策性风险。由于所贷款项主要投资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较大。一旦宏观政策或地方政府发展思路变动,商业银行所贷款项将不可避免的遭受损失。而且商业银行贷款具有行业集中度高、期限长、款项数额大等特点,其面临的政策性风险极其突出。

  针对上述六类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需要从自身出发,通过发现风险、研究风险、规避(解决)风险的风险管理流程,不断提升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对此,本研究给出如下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及建议:

  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特点,商业银行首先要明确平台贷款的主要业务和重点环节,从而识别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显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针对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识别引起这一风险的关键诱因,并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指标来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特点,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平台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历史经验及发展状况确定各风险指标的预警阀值,接着运用合理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各风险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等级,最后用信号灯来显示信贷风险的状态。根据上述预警体系,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应对所面临的平台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方式一般可分为资产置换、资产拍卖、市场操作和自身核销等四大类,其中资产置换和市场操作是主要方式。商业银行的资产置换以土地、现金、专项贷款和房地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实物资产置换为主要形式,市场操作是通过资本市场操作将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此外,资产拍卖和自身核销也是商业银行采取的常用方式。这些方式相互作用,共同为减小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发挥作用。

  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评审机制。首先,逐步构建标准化、精细化的平台公司评级体系。通过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有机结合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平台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其中财务因素中运用现金流评估法估计平台公司还款的现金流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信用等级;非财务因素主要考虑平台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人事关系和信誉等。其次,有效建立基于评级体系的信贷授权与审批机制。根据平台公司经营特点和实际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将信用与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基于评级体系的信贷授权与审批机制。最后,商业银行针对建立的贷款评审机制,采取从严从紧的原则,防止产生审核松懈等影响贷款评审机制运行效率的现象。

  银团贷款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贷款模式,已经被我国商业银行采用。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资金额大、贷款期限长等特点,银团贷款模式不仅能满足其融资需求,节约交易成本,还能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说,银团贷款有利于识别信用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改善信贷结构,减少银行间的恶性竞争。针对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形成银团贷款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和缺少成熟的市场参与主体等的现状,商业银行应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加强银团贷款的风险管理,建立银团贷款信息平台和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尽快完善银团贷款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二级市场。

  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重要金融创新。针对融资平台自身负债率过高、担保承诺有名无实、对土地升值依赖过大、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多头借贷、违规挪用等现象,资产证券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密切关注基础资产,加强动态管理。2.筛选优质单项资产,巧妙进行多项重组。3.发展专业担保机构,综合运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

  构建适合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保协作机制是解决商业银行平台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这里银保协作机制的“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而是政策性担保公司。政策性担保公司区别于一般商业性担保公司,它有政府作为强大的后援,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情况时,由于银保协作机制的构建,商业银行自身受到的损失将大大减小,而政策性担保公司凭借强大的政府援助,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危机。

  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产业链结构特征、货物交易实情,由核心企业作为金融支持者,对中小型企业展开专项授信,对风险予以了有效转移。伴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如何开展融资期间金融风险识别及信用风险度量成为了热点关注的问题。由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