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本质是投资人自己的一个认知和圈层的变现,所谓“认知”就是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投资这件事情。所谓“圈层”就是多年来积累的人脉,能不能和你进行梦想之间的相互支持,这些都是投资的本质。
从投资人的角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去做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投资的风险是巨大的,比创业的风险还要大。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先创业再投资”的原因之一,就是从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不宜一下子跳到火坑里去。
投资的本质是投资人自己的一个认知和圈层的变现,所谓“认知”就是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投资这件事情。所谓“圈层”就是多年来积累的人脉,能不能和你进行梦想之间的相互支持,这些都是投资的本质。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应该是投资者职业生涯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先创业再投资比较好。创业者和投资者到底是谁强势?拿着钱的人一般来说是比较强势的,因为钱都是“聪明”的,钱都会跑到聪明的人的手上。
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可能市场上有一段时间,就会傻钱、热钱特别多。创业中有很多不绝对的事情,在创业中有一个“悖论整合理论”,就是创业中有很多悖论,要学会去整合。
一般来说,投资的风险控制,都是在投前控制的,投后是很难控制的。所以投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就像是要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一样,非常的纠结。女儿即使嫁错人了,也不能让女儿离婚。
所以投资者极度厌恶风险。最希望做的就是要看1万个的项目,然后跟进一百个项目,最后投一个项目,这是投资人的偏好,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这方面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我经常听到创业者讲,某某著名的投资机构、天使基金找我谈过了,只是最后没有投。创业者是不知道,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投资人找项目谈是他的职业要求。找你谈过你的项目,只是他扩大分母的一种做法,并不代表他就对你有兴趣。
投资界也有一种关于类型识别的说法。很多时候,类型识别(通过常见条件去筛选)是起作用的,比如你是清华北大毕业的,那就比较容易拿到投资,即使最后失败了,投资人的责任也比较小;但是非类型识别的,要么就大成,要么就大落,除非投资人敢赌,一般来说是避之三舍的。
因为私有股权是一种高风险的事情,所以投资人是需要极致到变态的风险控制的,才能生存下来。作为投资人来说,早期股权投资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点呢?创业者也只有深刻的理解投资人,才能够从投资人手里拿到投资。
作为投资来最难的技术,并不是赚取利润,而是要控制风险。投资赚钱一两次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想要一直赚钱、没有大的损失,这很难。在股市上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最开始自己胆小,只拿小钱投资,很容易就赚到钱了,这时候就自我膨胀了,一大把钱投进去,亏得一塌糊涂,从此一败涂地。
股神巴菲特说:人一生只有20次的投资机会,用一次就少一次,所以要尽量多看少动。这和创业者是完全不一样,创业者可能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时候,就要开始行动,等到有百分之百把握已经来不及了。但投资人是要尽可能的慢,这也很难,因为要能够在掌握70%的信息量情况下做投资,是一个高风险、很痛苦的过程。
所以作为早期投资人来讲,尤其是互联网投资,只投资那些你信得过的人的创业项目,并且要有足够多的项目数量,去平衡某些项目必然失败的风险。
对于早期股权投资来说,基本上当了股东之后,退出是很难的一件事;没有退出,就没有进一步的资本,泛亚电竞来扩大再生产、来可持续发展。所以投资是要“熬”的,要耐心的等“买进就赚钱”的市场错杀机会。所以轻易不要出手,一定要等到市场上出现其他投资者极度避险、出现价格暴跌(这就是错杀的含义)的时候,才是可以开始投资(买入资产)的时机。
买入是比卖出更重要的,如果买入的时候你就已经赚钱了,这就是一个好的投资。而你现在买入,然后得长期持有,等价值上升之后,再卖出,才能赚到钱,这就很苦很累,风险很大!
举个例子,在北京三环路的学区房,如果你买进来的时候5万元每平米,而如果你很轻松地可以按照市场价10万元每平米卖掉的话,那你在买进的时候就赚钱了。但你要10万元每平米买进,要等涨到15万元才能赚5万元每平米,风险就太大了,因为很有可能你买在高点、房价涨不上去了。
--
又是春深如海、鸟语花香的4月,又该到了没有一块草坪、一个营地“无辜”的露营季。
早在古希腊时代,“耳朵派”还是“眼睛派”就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师徒俩争得不亦乐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加强乡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供应链”、“跨境电商”等物流相关词高频出现
当业绩持续下滑,销售无力回天,资本界已经决定用脚来投票纷纷逃离蔚来这艘“漏风”的大船。
如今观众越来越倾向于在看到影片上映后真实口碑后再决策,特别是在今年春节、五一档期这样影片扎堆但单片优势不突出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