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项目投资风险控泛亚电竞官方制十篇2023-11-24 17:08: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而在工程造价审核中,由于采用了新的工程量计价控制模式,使得工程造价审核的风险逐渐增多,而且在现行的审核中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工程量清单项目叙述不清、施工图纸设计深度不够,以及工程变更较多较大等,这些问题均影响了工程造价审核。因此,重视工程项目造价审核风险,并注重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工程造价深刻水平。

  (1)叙述工程量清单项目不清晰。按照最新版的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相关要求和规定,需要描述清楚工程量清单中的每一个项目,并做特征性描述,同时也包括对项目工作的具体表述,主要包括项目实施中所需的材料数量、型号、质量要求,以及施工参数、技术参数等,为的是方便投标人按照项目特征进行报价。但是目前不少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未对项目做特征性描述,只是简单的罗列,使得投标人在审阅工程量清单时,对选用何种规格、种类与技术参数存在不同理解,增加了工程审核的危险[1]。(2)工程量计价清单中项目设置不科学。在建设工程量计价清单上的项目,其划分有着规范的模式,以及对应的工作内容,但是部分招标文件中,将工程量清单上的内容分解掉,违背了工程清单计价规则,可能增加工程造价审核风险。另外,施工图纸设计深度不够,也是工程量计价清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在投招标前,应全面、详细制定设计图纸,且要保证深度,用来编制工程量清单。但是部分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图纸设计工作不到位,往往在项目实施后还未能提供施工图纸,或图纸深度不够,如果以此为图纸编制的依据,则必然会使得工程量清单出现问题,增加财政性资金投资工程造价审核风险。

  (1)过大的工程量变更增加工程造价控制难度。在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设计深度不够或设计图纸本身不完整,使得工程量清单编制中出现不少问题,因为和工程实际偏差比较大,使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变更比较多。另外,还有一些单位在利益驱使下,随意变更工程,增加了工程造价审核的风险。(2)虚假的工程资料,增加了工程造价。在对工程进行特征性描述时,要求所提供的资料是真实的、完整的、准确的,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人员缺乏职业精神,常常出现资料失线工程清单结算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招标文件,不同的合同限定口径,在文件中不得调整,也不得随意调整。如果随意评估工程量,会出现重复计算或高估的问题。重复套定额、高套定额等,会将低价分项套在高价分项上,而在一些定额中,可能出现重复套定额问题[2]。最后一个问题,是材料价格过高时,如果一些材料商故意提高材料价格,则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签证时,材料价格已将运杂费和采保费包括在内,可是在结算过程中,又加上了运杂费、采保费,特别是部分装饰材料,报价可能出现过高的问题。

  由于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编制与审核过程中的风险较多,所以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均应高度重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与审核。根据是求是的原则,要如实编制工程量造价;第二,根据工程实际进行工程量造价编制,避免出现较大误差;第三,对于业主委托的单位,需要确保资料完整性,保证审批手续过关,积极做好复核工作,有条件的工程可并做好复核工作,如果条件许可,则应道现场进行复测,确保工程竣工图的真实性,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结算造价编制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准确性[3]。

项目投资风险控泛亚电竞官方制十篇(图1)

  在建筑工程中,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钢筋、水泥,而且用量非常大,所以材料价格也成为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材料价格是影响工程量结算造价的重要因素。降低工程造价,也需要加强对材料价格的重视和控制。而加强工程材料的控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和材料市场供应的研究,尤其是对价格走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材料价格波动的因素,合理确定材料采购时机,降低材料采购成本。(2)价格管理部门需要加大投入,定期全文主要建材与设备价格信息,以供施工单位参考[4]。另外,还应重复利用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结算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和开发适合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审定的材料价格数据库,在工程量清单编制和审核过程中,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线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核风险控制措施

  为了提高对工程造价审核风险控制的效果,施工单位应重视项目投资估算工作,对于项目投资估算工作,首先要高度重视,加强对造价审核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方法。计算方法;第二,应该编制正确的、科学的工程项目投资估算,为投资决策和初步设计编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5]。

  财政性投资项目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必须执行限额设计,将限额设计始终贯穿在项目设计的各个极端,并利用价值工程对财政性投资项目设计方案,不断优化和比较,最终使财政性投资项目的工程项目在初始设计阶段,实现有效、合理控制。

  合同管理水平关系到工程造价,加强合同管理,并完善工程项目变更程序有助于控制工程造价审核风险。为此,需要加强对合同执行的审核力度,提高合同管理控制效果。对于财政投资审核人员,应积极了解和学习合同,了解并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计算机构业务人员系统培训,注重提高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办事效率[6]。另外,在财政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上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出台投资项目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切实做好建设资金预算的编制、监督、管理等工作,控制工程造价的审核风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项目工程越来越多,而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审核,是一项专业性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工程造价的审核,同时也因为它是政策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审核人员具备较强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同时也需要工作人员熟悉各个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各项工作,在审核中多利用知识与技术,实现对工程造价审核的全面控制。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PPP模式在市政建设、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领域得到广泛推广。依托PPP项目投资,公共部门建设服务可经由民间组织获取投融资、维护等,并且民间组织同样可收获相应收益,公共部门资金支出压力得以有效缩减,并将项目风险一定程度转移至民间组织[1]。PPP项目投资中,经由政府采购模式政府部门与中标企业签订合同,中标企业作为项目规划建设、生产运营的责任主体,其同时具备相应的收益权及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则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期间获得收益。

  PPP项目投资系统风险指的是项目在规划建设、生产运营期间,因为遭受超出政府方、社会资本方可控范围对应产生的风险,包括金融风险、政治风险等。其中,金融风险包括有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相关风险,该部分风险转变造成项目收益受到影响而产生风险;政府风险与PPP项目投资全面环节息息相关,因为项目周期长期,使得项目所处的政府、政治等环境转变存在不可预测性[2]。

  PPP项目投资非系统风险指的是与项目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紧密关联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等。其中,市场风险指的是项目实际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对应形成的负面影响。生产风险包括有材料风险、技术风险等相关风险,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生产能否有序开展。

  全面PPP项目投资相关人员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要紧紧跟随社会前进步伐,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强化对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的学习借鉴,切实推进PPP项目投资控制管理与风险承担的顺利开展,如何进一步促进PPP项目投资的安全有序运行可以将下述策略作为切入点:

  在PPP项目招标过程中,政府方往往要求社会资本方对建安工程费进行下浮,依据下浮后总投资开展可用性服务费或者最优计划价格等相关PPP招标指标开展标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PPP合同签订中要求按照工程竣工结算成果计算补贴回报的项目,则需要在工程建设完成结算过程中依据招标期间得出的下浮率获取投资基数;针对选取最优计划价格报价的项目,则在获取对应合理投资超支补偿过程中,应当权衡招标期间对应确定下浮率的影响[3]。构建完善建安工程费投资下浮机制,促进政府方在招标过程中对社会资本方报价水平的有效管控,有助于增强社会资本方项目管理能力,促进提取出具备实力的社会资本;与此同时,有助于政府方从招标阶段便收获投资节约效益,促进政府方自总体层面达成对项目投资规模的管控。

  因为PPP项目投资估算或者概算成果中涉及的基本预备费在工程建设期间一定发生与否及发生额度高低难以有效确定,针对其开展的使用管理模式通常会转变成政府方、社会资本方开展PPP合同谈判过程中商讨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此项费用可采取下述使用管理模式,首先,将基本预备费纳入进PPP项目投资口径氛围,在PPP项目招标过程中,开展PPP报价指标的评估;然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基本预备费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全面控制管理,用以政府方对可能引发的工程变更开展有效投资补偿;最后,工程建设完成开展结算后,其他的基本预备费通过政府方经由投资回收或者调整项目公司补贴的手段开展收回[4]。这一使用管理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于政府方拥有基本预备费的各项权益,即基本预备费由政府方全面掌控,进而使政府方对社会资本方在投资控制思路上有力地位的充分彰显。

  因为PPP项目融资责任主体为项目公司,所以对于众多PPP项目而言,政府方对项目公司的建设期利息并不开展管理控制,项目债务资金融资成本高低与项目公司或者社会资本方能力重要相关,即融资成本高则意味着项目公司承当一定成本,融资成本低则项目公司获取一定收益,由此可激发项目公司融资主观能动性[5]。然而针对选取竣工决算投资审核用以项目回报计算前提的PPP项目,则应当在PPP合同中对建设期利息计算规则进行有效确立。在实际操作中,可考虑将PPP招标阶段对应生成的项目融资机构及利率情况用以PPP回报结构中获取建设期利息的计算前提,从而使项目公司在融资层面的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并使项目公司在融资层面的风险承担责任得到充分凸显。

  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了放缓的总体发展态势。国家出台了新一轮“稳增长”的管理政策支持下,投资规模放缓的格局有所改善。投资结构出现按经济行业的分化,全国制造业投资总体规模在减速、房地产投资低位企稳;各行业区域板块投资结构继续保持优化。

  2013年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6%,比2012年回落1.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41%。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投资到位资金480381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7%,增速加快1.6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增长14.4%,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20.8%,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下降3.7%,降幅缩小1.5个百分点;其他资金增长25.3%,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

  展望2013年,我国投资方向将在外需向内需转变、工业化生产需求驱动向扩大城镇化驱动需求转变。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投资规模总量仍处减速的发展趋势。未来投资政策取向应在“投资结构优化”和“投资效益提高”为重点,加大对重点发展领域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改善融资环境和金融服务,保证并促进企业的投资规模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现将目前存在于经济投资的弊端简单展示如下,目的是为提前做好经济发展全面转轨做准备。

  (一)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从总趋势上看,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主要从资本形成率及固定资产投资率两个角度来看。

  1.投资比例过高,而消费率比重过低。资本形成率也称投资率,是指资本形成占GDP的比例。我国的资本形成率明显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

  与资本形成率过高相对应的是消费率在GDP中的比重过低。从GDP构成比例来分析,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实际增长率远低于同期的投资增长率,目前我国社会消费率为53.6%,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社会消费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74%。

  2.固定资产投资率呈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如2012年投资运行仍处于减速下行阶段。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0.5%,与2000-2011年同期均值相比低5.3个百分点。

  1.社会投资的所有制结构比例不合理。社会所有制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制造业投资规模与外贸出口紧密相关,制造业投资减速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脆弱、下行风险加大以及一些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萎缩、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导致。

  2.不同地区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是指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的经济差距长期存在着发展差距。在2012年的经济统计数据中,在1-10月区间,东、中、西部地区投资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8.2%、26%和24.2%,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持续高于东部。这表明中西部投资增加幅度更大些。

  项目评估决策就是研究如何最佳地配置社会资源,并在其使用过程中得到最佳利用的科学方法。进行项目评估的参考条件大约有一下几方面;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方法、参数和条例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拟投资项目的必要性、生产的必须条件、预计产品需求、必备工程技术参数、项目收益和社会效益等,投资项目评估的结果是投资者、贷款的金融机构和社会管理部门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是重点。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要求项目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及处理方法。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般程序展示如下:

  1.对可行性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审阅,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2.确定并分析是否可行的各项重要因素,在可行性研究中没有得到解决或有点疑点的问题。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项目评估的要点。

  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时,要做到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实体经济相结合、静态资料数据分析与动态资料分析分析相结合。

  (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宏观分析。投资项目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项目所存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显示如下:

  1.投资项目第一步是了解项目的政治环境,具体包括项目的审批手续、政府规章制度等。2.社会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3.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4.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5.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自然资源能否满足投资需要等。

  (一)明确投资项目风险控制的要点。国际通常采用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投资项目的收集与筛选、投资决策、签署投资协议、投资运作、策划并适时退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是整个投资风险控制活动的最为关键点,决定着投资活动的成败。

  投资项目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是投资的前提条件,投资者应采用专业的投资经营团体。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数据进行客观实证分析,筛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只要将充分的事前信息搜集和审慎的研究评估过程,才能将投资风险降低到社会最低水平。

  (二)建立风险投资评估体系的要点。目前我国的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健全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以下是对建立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一点参考建议,具体在一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理论研究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投资项目风险评估体系的人员投入及资金投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投资项目市场,使项目投资人在实践投资活动中有法律理论参考依据。

  2.规范中介机构和中介行为。投资风险项目评估运作过程是相对比较复杂,中介机构的公正、客观要求是投资决策工作的基础,中介机构通常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等一般中介机构;但是还需要增补专门中介机构,例如风险投资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中介机构的信息具有公正、客观的特性。

  3.建设全面投资项目评估系统。投资项目技术的创新性或经济收益并不是决定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对高新技术性投资项目的评估时,投资的管理团队、项目的管理制度、产品发展前景、产品的独创性、国家政策与法规的分析等都是一并要同步考虑的关键因素。不可偏废其一,否则项目还可能有失败的可行性。

  4.建设职业风险投资者人才体系。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从商业计划的开始,到交易内容结构设计、投资步骤策划及最后投资退出,都需要专业的投资人在操作。投资项目的风险要求投资从业人员既要有广泛的社会知识,又要具备专业娴熟的实践经验。

  从长期发展风险投资的角度看,就必须加大力度培养风险投资人才;吸收国外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人才,借以培养和造就我国自己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设计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以此吸收和留住优秀的风险投资人才。

  [2]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军队自筹工程项目投资风险控制,就是对军队自筹工程项目,通过适当的技术和控制手段对施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指导,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工程实施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从而保证自筹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近年来,一些部队经费超支、家底亏空的主要原因就是自筹工程投资风险控制措施上出现了漏洞,因此,如何加强军队自筹工程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军队建设的加快推进,军队工程建设经费投入量不断加大,军队各级都非常重视部队的建设与发展,许多部队都在想方设法上项目搞建设,泛亚电竞平台其中除了上级的基本建设经费拨款外,自筹资金建设项目占很大部分。自筹资金建设项目,经费使用权在建设单位,决定了其“难管易超”的问题更甚于其他预算项目经费。自筹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于建设单位,用于本单位基本建设,是一种形态较为特殊的基建经费,在解决军费供需矛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自筹工程建设资金在来源上更为多元,在投向上更加多样,在投量上不断增长,在管理中也不断暴露出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自筹资金建设往往出现贷款过于集中、数额过大,资金流向和贷款用途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些单位和部门超财力花钱办事,新官不管旧账,盲目上项目,搞大而全、小而全,挪用工程预算经费,违规处置资产,致使经费家底亏空,造成“一任政绩、几任包袱”。如某单位一项自筹工程原投资预算为100万元,但是由于边设计边施工,开工一年后投资预算调整为150万元,而竣工决算竟达235万元,比原预算翻了一番多。目前,像这类钓鱼工程还不少,风险超过常规状态,极大地浪费了部队的资源。综上所述,军队自筹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自筹工程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多,并逐步趋向多元化。一是来自军队土地出售或置换。这部分经费金额大,有的不经过财务部门审核,就为计划外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营区换建。经与地方协商,卖掉繁华地段的旧营区,然后由地方给予经费补偿,再建新营区。三是预算外经费投入。比如军队院校有委培生学费收入、医院有生产经营收益的非作战部队,虽有部分预算外收入,但还是负债搞建设。四是地方政府投入。这类工程虽然给了经费,但一般经费不足,很容易形成“钓鱼工程”。以上几种自筹工程建设经费,从来源上财务部门都不好监管,很容易造成自筹工程管理失控,从而增加投资风险。

  自筹工程项目建设,自在建设单位,容易出现不按程序办事、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有的单位缺乏系统规范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在有大的工程建设项目时往往采用临时组建“营建办”的办法进行管理,但营建办与质监、审计等各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很不到位,财务监管人员形同虚设或干脆排除在外,起不到把关作用。有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伊始,工程招投标管理就不规范,存在规避招标、不公开透明、合同签订不规范等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管理难以适应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搞变通、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建设过程不规范。

  自筹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自主管理、自主投资。为了做出“政绩”往往超出现有财力搞建设。其主要表现为:1.不按计划组织施工,按照领导意图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内容,盲目建设,乱开口子,乱铺摊子;2.工程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没有按计划投资控制建设规模;3.不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按标准组织设计施工,追求高档次,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4.在建设中无勤俭节约意识,花钱大手大脚,人为造成浪费,工程建设资金总是不够,挪用其他科目经费来弥补;5.擅自搞计划外工程,或不顾单位财力可能,超规模、超标准建设,造成经费超支,挤占了正常经费,亏空了家底。

  军队自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不严,首要原因是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当前有些单位在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自筹工程是为部队谋发展、造福利,因此,只注重争取投资项目,忽视投资效益;只注重工程形象,忽视投资成本核算,使自筹工程投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些单位和部门易受本位主义影响,过多考虑自身局部利益和近期利益的需要,擅自改变工程计划,随意铺摊子,扩大了经费开支范围,提高了工程造价。建设单位敞开口子花钱,施工单位则抓住边设计边施工这个“有利”条件,把预算越打越多。从现实来看,自筹工程也容易出现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问题,有的工程竣工建筑面积比起初设计大了多倍,还有的工程从一开工就更改图纸,竣工时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使成本大大增加,导致投资预算无法控制实际成本的结果。

  目前自筹工程成本控制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单位都将自筹工程风险控制的重点放在施工阶段,而忽视了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估算。实际上,自筹工程项目投资在规划论证阶段和设计阶段就已经基本确定,施工阶段只是将规划和设计阶段计算的成本转化为实际的成本。工作中,不注重规划阶段风险控制,容易造成过高估算投资数额,过大确定建设规模;不注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容易造成设计方案不切合实际,过高编制工程概预算。结果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经费供应不足,临时追加经费等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先进管理手段的运用,地方自筹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广泛采取了目标成本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自筹工程的总体造价,提高了自筹工程的投资效益。相比之下,军队自筹工程在成本管理模式上比较落后,成本控制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例如,在工程规划上,立项研究不严密,成本估算方法不科学,工程标准、规模控制不严,“搭便车”上项目的现象依然存在,增加了建设负担;在工程设计上,不从系统观点出发,一味求大、求新、求全,新建工程多,改建工程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施工管理上,没有有效地引进竞争机制,公开招标项目有限,物资采购分散,还存在擅自改变施工计划,挪用专项经费,零星添加工程等现象。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自筹工程成本,变相地转移了工程专项经费,影响了军队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和部队未来战斗力的提高。有的自筹工程,由于财务人员存在着对工程成本控制不熟悉,不能真正地介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与控制,造成资金使用不当,致使资金浪费,甚至出现呆死账的现象。在工程建设中,由于经验不足,也给一些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建设资金的流失。如有的单位,工程决算还没有通过审核,就已将工程价款全部支付给施工单位,出现冒付的现象;还有个别单位,工程决算流于形式,置之一旁,不加理睬。

  军队自筹工程投资风险控制责任制是在本单位首长领导下,按责任层次的职责范围,将成投资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单位内部各部门、各所属单位和个人,并根据其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奖罚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实行成本控制责任制,首先要明确单位各部门、各所属单位或个人在投资风险控制中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所谓明确单位投资风险控制的职责,一方面是确定建设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所属单位或个人在单位的投资风险控制中分管哪些具体工作。比如,由谁制定和考核成本计划;由谁组织成本核算;由谁负责编制物资采购计划,制订措施降低采购成本;由谁制定技术措施,降低物资消耗等等。另一方面是将单位的投资风险控制指标逐级分解,按照责任制原则层层落实到各责任单位或责任者。也就是说,投资风险控制责任制不但要明确各部门、各所属单位在风险控制中的职能,而且要确定各自的责任成本。其次,要对各所属单位或个人投资风险控制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并与物质利益挂钩。即各自对其分管的工作和指标的完成结果负责,对其工作带来的效果和损失承担责任,并与奖励和经济制裁结合起来。

  要实现军队自筹工程项目投资风险控制即时化,必须建立信息网络,提高服务时效性。由于有的单位所施工的工程分布在多个城市中,每个城市的工程造价计算规定和标准常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要使工程造价管理做到快速、准确,就必须广泛收集信息资料。一是保持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畅通,及时掌握军队自筹工程成本管理的政策与规定;二是与所属部队建立信息网,及时掌握自筹工程施工情况,及时反馈信息;三是与友邻部队建立联系,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及时了解友邻部队的自筹工程投资风险管理情况信息资料;四是主动与部队所在地造价管理部门联系。建立区域性、可靠、准确、动态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网络,以提高部队工程建设投资风险控制决策的科学性。当然,鉴于军队自筹工程保密性高、工程构造特殊,与一般出包工程在成本核算方法、工程管理、定额编制、指标收集与分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地方造价信息网无法提供相关信息,很有必要利用军网的保密特点,依托地方造价信息网,建立起有军队特色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网。

  据调查,目前自筹工程招标对象范围过窄,个别单位的军队建设单位90%以上的自筹工程任务由同一施工单位完成,原因在于这些施工单位和军队建设单位彼此之间多是“关系户、老熟人”,难以实施有效监督,结果许多自筹工程出现了施工单位高套取费标准、扩大计算工程量等现象。因此,必须树立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意识,扩大竞标单位准入范围,允许多个工程单位参与竞争未涉及保密的自筹工程项目,通过竞争降低成本。实践证明,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是降低自筹工程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从近年情况来看,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造价“水分”一般都在1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30%。通过公开招标,选取资质等级合格、报价合理的工程单位组织施工,可以有效降低自筹工程投资风险,保证自筹工程质量。

  军队自筹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纳入预算管理,所需物资、材料必须实现集中采购。一个单位某一年度可能会有多项自筹工程,需要采购大量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工程设备和低值消耗品,应对这些物资实行集中采购,这是降低材料成本和采购费用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包工不包料工程和包工部分包料工程,建设单位应依托现有的大宗物资采购中心,广泛采取定点采购、统一招标等方式,通过集中购买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自筹工程建设投资风险。

  [1] 谢爱丽.论项目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J].陕西综合经济,2005(2).

  纵观目前企业在工程投资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资项目缺乏科学的调查与论证。第二、管理程序不健全,各个项目之间的衔接不顺畅,管理误区比比皆是。 第三、对项目的审核不严格,建设单位随意增加项目,提高预算标准,预算与实际支出差距大。第四、工程监理行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工程质量、工程进展、投资预算难以满足合同的预期标准。第五、工程竣工结算办理不及时,工程暂估入账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后期评估与竣工结算审计业务缺乏。面临企业工程建设投资项目方面存在的不足,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一般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项目业务的主管部门,明确概算、预算、内部控制、建设管理等各个部门的权限职责,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所有工程项目业务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不管是主管部门还是业务人员都不得擅自跨程序办事,必须是一个环节完成后才可进入下个环节;投资项目的会计核算业务必须要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要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对审批人的权限、授权方式、控制措施以及经办人的职责等做出明确详尽的规定。

  只有完善项目决策控制环节,才能从源头上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避免无效投资。企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制定必须要严格走规定的程序。对重大投资项目要由建设单位或相应的设计单位编制投资项目建议书,建议书的内容要与项目的投资规模和可实现的经济效益相符合。为了确保投资项目能够按照投资决策运行,必须要对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建设单位委托相关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然后提交企业规划、概算和预算控制部门就建设方案与技术方案的合理性、投资预算的完整性、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进行审核,并负责将审核意见反映给编制单位,敦促编制单位修改完善。

  确保建设项目能够按时完工并交付使用,对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施工项目管理的力度,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管理与调控,细化不同建设阶段对工程进度要求,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过程的时间分配,在缩短工程的工期同时,也避免了因盲目追求工程进度而造成的工程质量下降的现象,最终确保工程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完工并交付使用。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的使用安全,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便成为了施工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员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环境因素等,通过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机械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制度、严格监督建筑材料的采购与管理过程以及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等方式,可以明显的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的使用安全。

  企业工程建设工程投资项目尤其是大型的投资项目,建设工期长、建设规模大、所需资金多,项目一旦开展,就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资金不到位,不但项目的进程受到影响,企业正常的资金运转和经营活动都会受到剧烈的冲击。因此,必须强化内部预算控制,为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做出保障支持。要确保审核权与审批权的适当分离,审核人和审批人分管不同的区域范围,承担不同的责任。要坚持先审核再审批的制度,加强对财务开支审核前、审核中、审批后的监督,建立自上而下的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保障各项财务指出的科学性和和合理性。

  要在工程项目竣工三个月之内,完成竣工结算编制业务。建设单位应组织监理、设计和质量监督单位对竣工资料进行审查和竣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开展工程竣工价款结算。实行固定总价合同方式的工程项目,双方可直接按合同约定进行结算。尚未办妥竣工财务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工程建设项目,并开始计提折旧。待办妥竣工决算手续后再调整工程建设项目入账价值。

  1.投资决策的计算出现偏差。在经济预测与计算时,人们经常以现有资料为依据,预测以后的经济状况,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现有的数据资料并不能充分说明投资的预期状况,使投资决策的计算出现偏差。

  2.对决策者缺乏有效约束。目前,企业资产项目的投资决策权利主体不明确,项目由部门决策、地方决策、董事会决策、经理决策、法人决策、首长决策等多种选择均不确定,从而使得投资决策组织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相当一部分投资决策背离了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的原则,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独断性的弊端。

  3.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理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以及经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影响投资项目的选择,特别是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容易引起过度投资问题与投资不足问题。

  4.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投资管理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强,部门职责分工和权责不清,在决策过程中缺乏有效制衡的决策程序和风险评估,风险防范机制。部分企业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仍然存在。

  1.投资可行性分析中的偏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是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及可行项目的选优过程通过可行性分析后确定的投资项目将成为企业编制投资计划及资金筹集的直接依据。人们通常认为经过了可行性分析和回报水平比较后投资项目决策是科学的,合理的,但却忽略了可行性分析中存在的偏差。在投资可行性分析中几乎每个条件(项目寿命期、销售收入、费用、税收、营运资本需求等)都需要被假设。虽然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分析人员获得最佳信息,但它们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估计误差,误差会随着项目影响的不确定性和项目寿命期而增加。因此,误差总会导致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加,使投资项目的风险增加。

  2.投资项目实施不力。有时对投资项目缺少管理和后续分析也是导致投资项目失败的原因,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企业进行投资后,应当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管理。如果企业资金投放后不对其进行有力的控制,即使是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3.缺少必要的后续分析。项目实施后应当进行必要的后续分析,以便对被接受的项目进行监督。许多企业投资决策实施之后缺少必要的后续分析,也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救助陷入困境的项目,或给实际情况优于预测值的项目提供额外的项目资源,更谈不上对与投资决策相关的预测人员、评价人员等的奖励与惩罚。

  一般来讲,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目前,中国企业进行投资时会为了追求高额的投资报酬而忽略了投资风险,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企业在投资时只考虑高额回报,而忽略了风险的大小,则势必造成投资失误,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而中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实现资金的增值保值。企业内部资金属于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但收益性较差。当企业有好的投资计划时,却没有充分的内部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的投资这时企业就会采用负债融资的方式,使企业背负较为沉重的债务,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形成企业的投资风险。

  投资若想达到获利目的并在可控的范围和程度上进行,内部控制可以保证投资活动必须经过适当的审批活动才能进行,保证投资活动符合政府的投资法规,以控制投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普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表现在投资活动与企业战略不符,投资与筹资在资金数量、期限、成本与收益上不匹配,缺乏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等。

  首先,要对投资决策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与有效约束,就必须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在尽量简化投资审批环节的同时,把投资决策权限完全放给法人,使投资决策者真正成为投资风险的控制者。其次,要明确投资决策责任,在明确投资决策主体权限的同时,就应当把投资决策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使得投资决策真正受到风险责任的约束。最后,强化投资决策控制机制,要堵塞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的“漏洞”,就要强调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与效益性。

  有效的投资管理机制是控制企业投资风险的制度基础,如果企业的投资决策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制度,则企业的投资决策难免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投资管理制度应当涵盖投资活动的所有方面。企业的投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投资管理机构的责任,权利及责任追究制度,投资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决策程序和方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作的管理,项目组织实施中的管理,项目后续评价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2.投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重大问题的处理预案机制。企业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从而实现投资的预期目标。企业的投资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投资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泛亚电竞官方。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并对重大问题施行处理预案机制。

  1.企业应当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合理安排项目资源配置。在项目开始进行时,企业应当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资金的投入、人力的配置、技术的配套等。当企业拥有多个投资项目时,还要合理安排企业资源的配置,以便于及时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不必要不确定性的影响。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项目实施中,企业很有可能由于资金链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有财务控制不利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个财务指标,使它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中之一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负债偿还能力和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另一个就是投资成本,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在成本控制。未来的运营成本对最终成本的影响是有限的,关键是投资成本,投资成本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3.项目建成后的全面评估。开展项目的后评估,将对提高投资效益投资控制发挥显著作用。要选择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干重要关节点或时节点,通过定点定时分析以监测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决策目标、预测效果的偏离程度,以便及时提出对策建议,或采取适当调控决策目标,重新下达指令,按新的或调整的目标运行,力求取得较好效果。项目建成后的全面评估,要着重对比分析实际预测的重大变化。

  1.企业投资风险的非财务控制方法。企业投资风险的非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风险回避指事先预料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程度,判断导致其发生的条件和因素,在投资活动中尽可能地避免风险或改变投资流向。而损失控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的程度,力图维持原有投资决策,实施风险对抗的积极措施。

  2.企业投资风险的财务控制方法。企业投资风险财务型控制策略,主要包括财务型非保险的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自留两种方法。财务型非保险的风险转移,即企业合理合法地、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到另一些企业或个人,这个目的的达到通常需要附着于其他契约才能完成。风险自留是指投资方自己承担由于投资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其实质是当投资风险事故发生并造成一定的损失之后,经济单位即投资方通过内部资金的融通,来弥补所遭受的损失。

  1.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有效地投资组合是在既定的风险控制下,为投资者提供最佳预期收益率的投资组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投资项目的盈利可能是不同的,各投资项目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所需的支持条件与约束条件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各投资项目存在期间可能遇到的有关风险也是不同的,所以投资必须采取分散化原则。企业在确定投资项目时,要把握好投资项目的风险组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的项目上。

  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构建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使企业的投资预警系统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可能导致投资项目出现的根源性因素,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要想使所构建的投资预警系统比较合理,必须注意投资预警系统应有明确的目标,通过确认企业投资是否面临失败风险,找出警源并确定预控措施。

  [2] 安嘉清.基于风险收益关系和风险倾向的战略风险行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8):68-71.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对企业来讲,其风险与收益总是并存的,并且风险与收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风险越大,收益可能会越大。投资风险始终伴随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是基于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式的预期成果而做的判断。但市场瞬息万变,未来经济走向总是与预计的结果有一定的差距,此差距的大小即表现为企业承担的投资风险的大小。如何将该差距控制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这是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

  企业投资过程中,都会进行风险管理,但即使如此,还是有投资失败的情况发生。目前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对投资公司来讲,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很难在前期做尽调时就能将这些存在固有缺陷的项目做出充分预警。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敏锐的经济嗅觉,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做出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市场调研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科学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现实中很多投资企业忽视前期尽调或是尽调不充分, 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形势,未能充分了解标的项目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决策。这种不负责任的决策往往会将企业陷入危机之中。投资企业如果自身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应该求助于外部中介市场调研机构的专业人员,适时的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针对拟投资行业进行充分调研。据调查显示,专业的外国投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前用于市场调查的投入多达几十万美元甚至百万美元,对于非自身专业的投资领域,他们甚至会花高额费用雇佣专门的咨询公司对相关投资市场进行跟踪调研,并在项目投资后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再调研。但国内投资企业目前来看在投资前期用于市场尽调的费用相比之下非常少。多数投资企业忽视前期尽调,也是因为对于沉没成本的不接受。相对于前期尽调导致的沉没成本,很多投资企业老板更容易接受投资失败导致的直接现实成本,因为该成本更容易找到相应的责任人。

  大多数投资公司在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为追求高收益,往往忽视高风险,而最终结果是令资本所有权人利益受损。追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针对投资业务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公司的投资决策都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决定,缺乏必要的投资论证,更没有经过民主决策,有时也会因为决策者个人偏好、缺乏经验和知识等问题导致盲目投资、感情投资等现象。不健康的治理结构导致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控建设缺乏重要认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即使可以给企业创造效益也需要一定时间才可以显现,并且专设内部控制机构对企业来讲又增加一部分固定费用,所以很多企业从董事长层面对内部控制建设就重视不够。公司领导层面的认识决定了整个公司团队的思想认识,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落后于其他业务,内部控制不完善甚至缺失,企业员工风险意识薄弱,使企业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也间接地影响了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很多投资公司在资金投出后,就只做专职的财务投资人,不重视被投资项目的日常经营及发展状况,只在周期董事会中列席会议并听取被投资企业的单方工作汇报。这种投资后放任不管的做法导致很多被投资项目在取得投资后很短时间内走向衰败,部分创始人在拿到投资后,不是将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而是用于团队奖励甚至个人挥霍。在现实中,投资人与创始人之间的博弈一直都存在。通常创始人的管理水平都是有限的,所经营的公司都是家长式或家庭式的管理,其管理和用人,决策随意性都很强,投资公司进驻后,可能要颠覆以往所有的管理模式,投资人不仅承担着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有时还需要对公司的管理运营更深层次的参与,投资人的深入管理也让创始人无法接受。

  投资公司在对投资管理的时候都会设置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最后导致投资失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风险预警系统失效,最初设定的风险预警参数在投资项目运营过程中发生变化,但预警系统未能根据项目进展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预警滞后或失效;二是预警系统过于简单,只单纯地依靠某些固定参数对投资项目进行考核与分析,从而使深层次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出来,造成投资项目虚假繁荣,使决策者失去止损的最佳时机;三是预警系统过于片面,对于不同的投资项目,泛亚电竞平台每一类的预警系统侧重点不同,但针对特定投资项目,标准化的预警系统很难做到全面有效,基于片面的预警信息,投资者很容易错过真正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四是建立全面预警系统成本过高,企业为了追求高收益,都会尽量增产减支,压缩运营成本,而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会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企业在权衡当下利弊之后,都不得不压缩甚至放弃该系统的投资。

  无论是投资公司自身内部的财务管理,还是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 ,都是投资公司进行风险控制的组成部分,其风险控制工作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点。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

  对投资公司来讲,专业的财务人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财务核算人员,而是承担投资公司对外投资项目财务审查尽调任务的财务专员,有的企业会把这类岗位直接定位为风险控制专员。这一类的专员不仅需要是财务方面的专家,更需要在审计,企业管理各方面都有所专长。其应是一个全方位的以财务见长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项目前期财务尽调中,综合发挥特长,洞悉项目中的各项风险,将投资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项目投资后,投资公司的专业人员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项目公司的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专业化建议和指导;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可以适时发现项目公司的财务异常,及时提出预警。对于先天不足的家庭式公司,投资公司在对其投资后,应对其财务团队重新组建,以完善公司的财务核算。一支专业的财务核算队伍,可以客观公正的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这在风险投资项目中,对投资方是至关重要的。投资方在确认被投资项目公司的财务核算健康有效后,才可以利用其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投资效率分析。

  公司在对外投资前应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从业人员的专业评价,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等,以使得投资公司能以一个专业审慎的团队去评价投资项目。具体地说,投资公司应建立和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流程、项目决策流程、风险预警反馈流程等。而从财务管理方面来看,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高效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其基本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委派管理体系、会计核算系统及内部审计制度。

  其中建立统一的委派管理体系是指减少家庭控制,由投资各方共同推举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关键管理职位,避免创始人以往的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通过外部专业人才的引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授权与分配的责任方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并构建科学有效的分层级报告体系,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是指投资公司应自上而下统一财务核算体系,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使各投资项目的财务数据依据一致,核算口径一致,以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可比性。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与企业管理者在财务信息占有上的严重不对称,客观上要求通过财务制度和核算体系上的统一,使各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有效和具有可比性。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是指投资公司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在企业中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相互牵制的氛围,严格防止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单单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应该是对企业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审计。因此,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不仅需要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更需要配备财务审计及本企业各投资相关业务的专业人才。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起到制约、防护、监督、促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财务预警系统是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风险的反映是通过财务数据第一时间反映出来的。所以子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设,在整个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中显得至关重要。对于投资项目,可以采取的财务预警包括建立预算制度、重大财务事项特别汇报制度、财务异常数据汇报等。通过全面、实时、动态的财务数据传递,以达到风险能够实时掌握、监控,从而能够对投资的方案和策略调整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合理高效的预警系统在投资项目管理中,有助于投资者更快捷更高效的了解项目、分析项目,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决策。

  因此,企业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即以收集到的企业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被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这项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投资活动中。该预警体系可以分几个功能模块,以综合评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其功能模块可以包括投资项目的核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运行效率、创始人综合素质评分、管理团队素质评分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各投资公司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管理要求及项目特点对该系统进行个性化订制,并应定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项目进展情况,适时对预警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以提高预警系统提供数据可靠性、实用性。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明确承担风险者的责权利,做到责任与报酬相统一,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平衡好投资人、创始人和企业核心员工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政府,债权人等之间的利益与风险分担关系。在处理这几类关系中,需要明确各利益主体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各风险承担主体所拥有的管理权限及在该风险责任下该利益主体可享受的权益。明确以上三点,各利益主体都在各自风险承担范围内可享受一定的风险补偿,由此,风险承担者自然会在其风险承受范围内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另外,在投资决策中,需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投资项目采取民主决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若出现问题则由相应的责任人负责。奖罚分明,实现权责统一,对于成功的投资,可以对投资决策人及投资实施人进行相应的奖励,而对于失败的投资项目,则需要针对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以追究真正责任人的相关责任,防止出现因担心投资失误而过度保守的不决策或是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企业还应该逐步实现投资流程的信息化。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的信息化流程,能在投资的不同阶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投资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才可以提高投资效率。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与经营战略相匹配,公司才会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将风险管理工作做到事前,变被动的风险控制为主动的风险防范,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宏观角度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企业的兴衰与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企业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增加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付彬.基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探讨[J].财会通讯,2014,12(2):110-111.

  [2] 赵瑶月,周跃进.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制定和实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3(4):54-56.

  [3] 郭慧.论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5(24):33-35.

  [4] 赵兰.浅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5(11):25-26.

  [6] 李敏.会计控制与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7] 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政策是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不能逾越的界限,事业单位要采取与政策相适应的的对外投资策略。若故意与政策作对,或者把握不好与变化的政策适应的策略。这种情况下的对外投资策略,如果遇到市场形势变化,与政策不相适应的投资策略很可能失败。例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行业。例如:煤炭、钢铁、电力等行业,国家极力反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对这些行业进行投资的风险较大。当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的时候,政府不会扶持,反而处处设限,严重妨碍项目的正常运行,给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现阶段的热点问题中,房地产行业争议较多,国家实施了很多的调控政策,例如限制了贷款条件、银行的利率也相应的提高了很多,这样调控的主要目的是限制炒房行为。在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投资的时候,投资初期的准备资金较多,影响单位的现金流量。

  事业单位在进行投资风险控制之前,先要做好投资风险的衡量工作。对外投资风险的衡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项目的投产问题;其二项目的利润问题;其三宏观利润问题(是否高于现阶段的资金利润水平);其四利润率与资本成本问题。若对外投资的项目出现以上的问题,则表明项目的风险较大,要对着几项进行严格的衡量,降低对外投资的风险。

  光伏发电的施工项目较为复杂,施工技术也比较复杂、资金额度较大,使得项目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1-4]。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我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对策。

  (1)光伏产业分布特征带来的投资风险。我国的光伏产业主要使用的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主要有系统集成企业、光伏组件封装企业、系统平衡部件制造企业、太阳能电池片制造企业、太阳能多晶硅材料制造企业五大企业;而专用设备制造企业、薄膜太阳能制造企业、系统平衡部件制造企业等都和主产业链有关。从我国整体局势来看,光伏产业链的发展呈现金字塔趋势,下游的企业门槛低、数量较多,规模不够大,而上游的企业生产规模大,企业投资规模也比较大。而我国光伏产业还不能实现自主研发,还需要进口一些部件,存在技术不密集的问题,从而影响投资管理。(2)政府角色定位偏差带来的投资风险。从我国形式来看,我国政府管理问题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在进行投资管理时,政府不能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在组织光伏电站投资项目时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挥其职能,对组建融资平台的事宜进行探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实现现代化治理框架的构建,将分散的城市规划建设和财政资金集中起来,从而促进城市建设收益模式的完善。就太阳能研发工作而言,政府需要采取特许经营的融资模式。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来的政府补贴收益、特许经营权产生的衍生收益、特许经营产生的经营性收益这三种收益确保光伏电站建设项目的现金流平稳,确保收益的合理性。该融资模式在为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融资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好社会资源,实现光伏电站的可持续发展。(3)监督管理体系缺失带来的投资风险。我国光伏发现者投资模式管理方式和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地方的政府部门对光伏发电站都有一定的监管权,就会出现“九龙治水”的情况,导致光伏发电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不能落实,从而出现风险分担不合理的情况。(4)相关法律不完善带来的投资风险。一旦光伏发电投资利益分配不均匀,责任不明确,这就在建设经营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其中,一部分风险来自法律,由于我国光伏发电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会导致项目出现困难,如在项目初期,可能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到生产运维时法律就会禁止。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使得项目的开展没有规范,从而使得各个部门的风险、责任都无法确定,不能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5)风险控制意识缺乏带来的投资风险。我国政府在建设光伏电站项目方面是全力以赴的,但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存在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就会使得政府会在其他地方引言投资。而政府部门没有风险控制意识,单纯认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而实际上,光伏发电项目存在的风险还是会存在,且还会由于没有风险控制意识导致更多风险的发生。

  (1)加强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的监控。①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对于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方而言,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确保光伏发电投资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潜藏的风险因素都被及时识别出来,同时落实分析评价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确保投资项目的正常落实。②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存在构架体系不健全且不成熟的问题,大多数法律法规都与光伏发电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不匹配,同时光伏发电投资项目保险有关的规章制度缺失。基于此,各投资方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③构建合理的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责任体系;构建合理的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责任体系能够切实提升投资方抵抗风险的能力。投资方应当及时确定关键的风险控制点,规避投资风险。(2)预防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风险预防的关键性作用在于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光伏发电项目各类投资风险出现的概率;所以投资方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这就要求投资方需要充分研究与分析光伏发电项目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①高度重视因自然因素带来的投资风险问题,在光伏发电投资项目正式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气候状况、光照强度与时间等各方面自然因素实施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②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相关人员需要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运行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等实施严格的审核。③对施工单位实际运营状况,包括资产负债率、收益率以及近年的利润率等重要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与调查。(3)风险规避。风险规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可能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各种投资风险实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防控解决措施。如此这样,就可以避免投资风险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基于此,各投资方在对光伏发电项目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规避各类政策风险,尤其是部分大型地面光伏发电项目,更需要格外注意对项目合作主体债务以及土地政策向抵触的风险,因此,需要对投资项目的选址与合作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举例来看,针对屋顶分布式的光伏发电项目而言,投资方需要对新建屋顶资源的各个关键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包括开工许可证、规划许可证、土地证以及房屋产权证等四证保证齐全。这样就能够确保屋顶的租赁权在整个光伏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不会出现变动,从而带来投资风险。(4)风险控制。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的控制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进行:①预防与控制投资风险。②制定与之对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具体来看,因为光伏发电项目存在较多诱因引发投资风险。在实际防控期间需要结合投资项目的实际要求,针对各种风险因素实施有效的控制。这就要求投资方的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全面、深入研究与分析各类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的诱发因素。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且合理的解决措施,及时将投资风险消灭在“摇篮中”。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管理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光伏发电项目的选址、地理方位、交通运输、地质与地形、太阳能资源、电网的实际距离等多个关键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除此之外,在制定风险控制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入投资风险的预警与预防措施,从而将投资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5)风险转移。风险转移顾名思义,就是将光伏发电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转移到第三方,通常都是借助合同的方式进行转移。因此,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一定的建设保险与财产保险。同时,在已经建成的项目中加入光伏项目财产保险一切险与光伏项目公众责任险等各类有效的保险体系,避免投资项目的运维风险,确保项目投资的收益率,保障投资方的合法权益。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光伏发电项目正面临着资金补贴不断下调,政策不断变化,系统运维分散以及并网接入难度大等各种问题,使得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为了实现光伏发电项目与电力市场进行良性对接,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实际状况,从多个角度入手,强化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的管控,从而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

  [1]王立.A企业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评价[D].江苏:东南大学,2018.

  [2]张涛,张凤娜.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4):387.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种风险要素的存在(包含财务和非财务因素),使得企业的资金运转及财务状况呈现出不确定性,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差异的可能性。由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所以财务风险也普遍存在于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管理以及收益实现与分配等一系列运动的全过程。

  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庞大,投资多元化,下属子公司众多,管理链条长,管理复杂。同时企业集团通常是全集团的融资平台、资金运营平台,是企业集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纽带,使得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很高,一旦陷入财务危机,很可能阻断集团全部融资渠道,不仅企业自身陷入困境,还将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按财务风险的来源,投资类集团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财务管控风险。

  企业融资风险是由于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和实际融资效果的不确定,导致企业行为无法达到预计效果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融资规划不足,融资额度与企业生产经营不相匹配,因总体融资额度不足,导致资金不能衔接;或者负债过度,造成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财务高杠杆化,使得财务风险加大,偿债压力加大。

  第二,融资结构失衡,长短期结构与投资期限不匹配,如短贷长投导致还款来源不稳定;或长借短投保守投资影响成本偏高。

  第三,融资成本偏高,因融资利率、融资费用等支出偏高,使融资综合成本偏高,直接影响财务效益偏低;或因国际汇率变动,影响融资成本上升。

  第四,信用等级下降,因突发负面大事件造成信用风险,评级下降,影响银行抽贷压贷,引起连锁违约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评估风险。因调查人员前期调研未尽职守,对可行性调查深度不够,对拟投资项目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行业风险、市场环境等研究不够,对投资风险考虑不足;或对项目技术数据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报预测不准,价值评估与定价失当,对项目前景评判失误。

  第二,项目决策风险。缺乏科学严谨的决策机制,决策机构、决策程序、审批权限不够完善,决策形式不够民主,项目评审机构不能尽职,评审流于形式,审核、审批把关不严,导致决策风险。

  第三,项目运营风险。在项目招标、工程预算、材料采购、现场管理、资金调度、施工进度、竣工验收等各关键环节运营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因投资多元化,企业在配套人才和管理能力上可能存在不相适应的风险。

  财务管控风险是指因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财务管控工作不到位等,导致出现资金安全、现金流不足、信息失真、财务舞弊等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金流风险。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存量现金不能满足企业支出需求形成的风险。因企业应收款项、预期收益不能按期回收变现,或后续融资受阻、投资损失等各种因素,引发现金流动性不足、现金匮乏、资金调度困难、偿债困难,导致企业生产营运受阻、收益下降、信用声誉受创,甚至最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导致破产倒闭风险。

  第二,资金安全风险。因财务制度缺失、财务监管不力等,出现资金被挪用、盗取、票据造假案件,导致资金安全风险。

  第三,操作合规风险。因会计处理不合规,财务舞弊等,发生税务检查、审计不合规等风险,并引发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信息不对称,内部人员道德风险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等。

  为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以财务内控体系为基础,覆盖财务管控、运营监管、合规监控及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强化内控建设,提高财务内控执行力。

  第二,强化内控手段,针对重要流程和事项,分析企业内控现状,确定关键控制点,设计控制活动。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等。

  第三,推M会计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规范化程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增强决策支持效用。

  第一,做好融资规划。认真分析评价融资各种因素,根据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及短期生产经营活动,预测对资金的需求,做好融资规划;合理确定融资规模,根据自身条件、资金需要量、融资成本、融资的难易程度确定融资数量,使之与投资规模相适应,避免因融资不足影响投资效果,或融资过剩降低资金使用效益;合理确定负债比率,量力而行,使负债与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相适应。

  第二,拓展融资渠道。根据企业情况综合采用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工具,除传统的融资手段如银行借款、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外,拓展公司债券、股权融资、并购融资等方式,针对大型项目采用BOT、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大力优化财务管理,提高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

  第三,完善融资结构。通过对融资机会、融资品种及成本、融资期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保持最佳资本结构,追求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保持务融资与股权融资合理搭配,长、中、短期债务合理搭配,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使资金成本理想化,确保融资后能够保持良好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

  第一,建立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严格内部决策程序,设立权威有效的投资决策机构,制定投资管理办法,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决策依据、决策方式和流程,明确决策人员权限和职责;合理确定子公司决策权限;建立项目投资评审制度,严把评审委员素质,充分发挥评审会效能;建立投资失职追究制度,确保科学决策。

  第二,优化投资资产配置结构。完善投资结构,进行多元化分散投资,规避投资风险。根据投资的期望回报率和风险性,适时调整投资组合,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三,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做好项目立项研究和风险分析评估,深入研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行业、市场等各类潜在风险,对投资收益进行细致测算,优选潜力项目,制订合理可行的投资方案,确保项目合规性、安全性、可行性、效益性,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加强全过程跟踪监管。加强对项目设计、招标管理、工程建设、竣工结算到投产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合同管理、资金管理以及施工、造价、进度和质量管理,确保过程可控,预期效果可达;完善投资退出、收益变现机制,促进投资收益顺利回收;建立项目后评价,通过对项目成本、费用、效益以及时间、进度、质量等各方面的分析评价和考核,促进项目管理水平提升。

  通过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对人员、资金、现金流、财务预算等各方面的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第一,加强人员管理。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财务负责人对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负责,同时对集团财务总监负责。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夯实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功底。

  第二,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加强资金调度、账户管理、付款安全和信息管理。加强对资金流转的制约监督,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实行钱账分离、审核与经办分离,防止内部舞弊风险;规范资金支付流程,加强财务审核把关,及时跟踪资金流转到位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加强审批监督,严格执行审批流程;加强对印章、票据的保管使用,建立资金支付动态监控机制等。

  第三,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如结算中心等,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加强管理,根据历年经营特点、各阶段现金流入流出规律及融资情况,对未来现金状况进行预测,编制现金流量年度、月度预算,并将实际流量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其合理性;确定最优现金持有量,做到既能防范流动性风险,又能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加快各项收益及应收账款的回收,加强管理。

  第四,加强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预算编制管理,按照计划―预算―调整―考核步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考虑企业近年水平,确保预算编制合理有效;建立预算分析机制,按季度进行偏差分析,找出差异原因,年度中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和考核,发挥预算管理控制与业绩评价职能,促进企业有效配置资源。年终同时也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考核,促使预算编制公平合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第一,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设置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如盈利能力(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等);偿债能力(自有资金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成长能力(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人均净利增长率)等指标。设置预警区间,按照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参照行业标准和公司历史数据,确定处于安全、预警或危机区间。

  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价。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条件,采用定性分析(如财务比率分析法、报表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和定量分析方法(单变量判别模型、多变量判别模型、概率模型等)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完善预警处理机制。建立预警信息报告机制,针对风险因素或事项、风险原因、拟设措施等加强跟踪监督和报告;建立预警预案处理机制,对指标临近预警区的风险事项,核实原因、评估风险程度、选择处置措施。

  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制约、防护作用,发现问题,揭示错弊,促进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力度,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第一,拓展内部审计的监管范围,实现审计范围全覆盖,将企业经营管理各板块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视线。

  第二,转变内审职能,充分发挥管理审计作用,加大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监督,如合同审核以及针对投资决策、融资管理、项目管理等重大事项的事中监督;拓展审计深度,由财务会计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拓展,提升审计建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