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通再次出现在线日,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在朋友圈和微博连续两次发长文,质疑滴灌通的模式,主要包括如下三点:
为覆盖其他项目损失,滴灌通的利息收入应不低于20%,而这无限接近高利贷的标准,即24%。因此滴灌通更像高利贷,是升级版P2P。
滴灌通设计了大陆找门店放款、香港和海外融资、澳门交易所做资产证券化的三地跨境结构,其本质是监管套利。
在宋向前看来:“现在好多VC都琢磨搞滴灌通,大家都彼此心照不宣地理解了这个业务的放贷实质。”
李小加曾在接受36氪专访时曾解释过一些质疑。泛亚电竞平台在李小加看来,滴灌通面向的实体领域无所不包,它可以将小店未来一段时期的现金流折现,以联营的形式每天从小店的收入中按约定比例抽成,直到收回全部收益,这其中股权被一点点释放回去,即一种“阶段性递减的股权”。
它不是债权,因为不要求小店提供担保(这也是宋向前从法律和实操角度主要质疑的点);它也不是股权,因为其最后的结果是滴灌通不占小店任何一股。
除去道德层面外,滴灌通更多受到的质疑还来自于风控层面。毕竟滴灌通投资的标的是小微企业,他们较多分布在各省市的大街小巷泛亚电竞平台,做惯了邻里街坊生意的店家,可以用其他方式获得收入,而非滴灌通接入的门店收入现金流系统。
并且,滴灌通目前已经投资了约400个品牌,1万家店,总金额在15亿人民币左右。这是个非常庞大的基数,所以哪怕每年只有1%的纠纷,也会使人焦头烂额。对此,李小加认为,滴灌通能承担一定的坏账风险,只防止系统性欺诈。每个品牌的风险敞口在起步阶段大概是7-8个百分点,今后的目标是控制在2%以内。
宋向前的长文发出8小时后,这场战争的另外一方才出现——不是李小加,而是前小满茶田创始人、现永川资产创始人刘子正。
非股非债的产品自古有之,名为夹层(mezzanine)。理解老一辈人半路出家,不是金融出身,过去十年更是让大家觉得股权就是全世界。
RBF无抵押无担保,是投资而不是债权。所以拿LPR或是24%说事儿是严重的概念混淆。
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滴灌通与RBF,在人家门店300家时候10个亿投入pre-IPO的动作,也不能称作“支持小微”。
在这里必须解释一下刘子正反复提及的RBF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会将其和滴灌通放在一起回应。
滴灌通可以说是RBF的一种模式,RBF全称是Revenue Based Financing,特点是:第一,不分享利润,而是分享收入;第二,非永续分享利益,优先分享,到期离场;第三,融资用途受限,只用于投入产生现金流的经营行为中。
RBF之下还有一个变种名为RSO,与滴灌通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在于:滴灌通投资的对象是小店、夫妻店,而RSO最合适的标的是连锁品牌的单个门店,比如只投北京店而非上海店。
不管RBF的本质是否像宋向前批判的那样,其实是债权与债务的关系,但它都与股权相去甚远。而这也正是笼罩在整个一级市场从业者上空的疑问:股权正在经历怎样的挑战?
投资人们也在流向滴灌通。有早期VC投资人感慨:今年已听说有三四位一级市场投资人加入了滴灌通。有人迫不及待打听滴灌通的薪酬待遇,也有拒绝了offer的人认为去滴灌通做投资人,还不如去商管公司做招商经理。
今年8月,滴灌通宣布完成4.58亿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进入10亿美元独角兽行列。翻看滴灌通过往的融资记录,滴灌通是“达则ABC轮”,投资方有红杉中国这样的顶流VC,也有李嘉诚的家办维港投资。
当然也有一些股权世界的“信心不足”问题。股权投资本质上像是一种击鼓传花游戏,花要从一个人手中传递到下一个手中。其中有一位玩家退出,游戏还可以继续玩下去,但后面的玩家都退出了,游戏也就结束了。
但跳槽去滴灌通就可以让自己的“击鼓传花”玩下去吗?正如上文所说,这是一种从股权到DRO(每日收入分成)工作的变化,要寻找的标的也从“能够IPO的项目”变成了“无法IPO,但未来现金流不错的项目”。难怪有中后台从业人员向「暗涌Waves」表示,自己事实上更适合去滴灌通,因为他此前的工作内容是现金流模型。